資源描述:
《中國古籍紙本裝幀演進考述》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專題論述中國古籍紙本裝幀演進考述盧錦堂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提要】紙,此一載體的發(fā)明,使中國古籍流通及傳統(tǒng)文化宣揚,變得相當便利,亦因而助長與其他文化密切接觸。在這紙本發(fā)展過程中,基於閱讀容易、攜帶輕便、保持耐久、品相美觀等需求,逐漸出現(xiàn)各種裝幀形式。古人對文化傳播的講究與用心可見一斑。本文主要就所知見,大抵按照出現(xiàn)先後,分別論述卷軸裝、葉子(貝葉式、幅葉式)、經(jīng)折裝、旋風裝(說法不一。其後或演變?yōu)楦v究的龍鱗裝)、黏葉裝、縫繢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諸種紙本裝幀式樣。除嘗試釐清昔日某些有關解釋之外,尤其要強調(diào)紙本裝幀若干地方,非僅受了固有簡冊、帛書影響,外來佛教典籍
2、的特殊形式應也起到一定作用,間或涉及古籍版式。關鍵詞:古籍;裝幀;中國圖書史;佛教文化;文化交流導言竹、木等。不過,像以龜甲或獸骨為質(zhì)料的甲骨文、以青銅器為質(zhì)料的金文、以石材為質(zhì)料的石鼓和刻《淮南子.本經(jīng)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石、以玉片為質(zhì)料的侯馬盟書、以木片為質(zhì)料的版而天雨粟,鬼夜哭?!构砩袼坪跸惨娙祟悇?chuàng)造文字牘等,內(nèi)容較簡短,且多屬紀念或紀錄的性質(zhì),主的同時,文明即也躍進一大步,但又暗憂人們從此要在於為後人保存著研究古史的原始材料,這類文知識增長,愈來愈想當自己的主人,有著更多自己字記載目的並非傳播知識,提供學習。所以,就本的想法。在文字被創(chuàng)造後,無論簡短文句,或長篇文討論對象
3、「古籍紙本」溯源而言,學者多認為正巨著的出現(xiàn),人類不僅可藉以記載所聞、所見、所式書籍最早應算以竹或木為質(zhì)料的簡冊,及以縑帛思、所感,重要是還能宣揚於異地,流傳至後代;為質(zhì)料的帛書,都在紙本圖書出現(xiàn)之前。圖書進入影響深遠,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當係我們祖先這紙本階段,是圖書史研究重點,其中裝幀的演進過一切記載原來利用了哪些質(zhì)料,質(zhì)料的選擇無疑對程,亦不失為一探討課題。本文旨在考述中國古籍文字記載能否明白表示並長久保持,密切相關。就紙本裝幀演進,首先試對簡冊和帛書略作介紹,並現(xiàn)時發(fā)現(xiàn),以中國為例,早期的文字記載所用材說明其中若干可能為紙本所繼續(xù)保留的特色。質(zhì),大抵包括龜甲、獸骨、青銅器、石材
4、、玉片、48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9期98年6月專題論述一、簡冊(圖一)六朝而盛行於唐宋的書式,漢以前並非這樣子?!负啞故侵敢幻兑幻丢M長的竹木片條,把若(註6)干枚簡依其中文字內(nèi)容順序編連起來就稱為「冊」二、帛書(圖二)(策)。從發(fā)掘出土的古簡來看,西北地區(qū)因為帛是絲織品的總名,也有稱為縑、素或繒的,少竹,故多用木;木簡大抵取材自松、柳等吸墨本來供作裁製衣物,因帛上可以使墨,於是也用的木料。每枚簡上少則數(shù)字,多則八十字,而平來寫書。按《漢書.食貨志》載:「布帛廣二尺均約三十字。(註1)書寫時,通常左手持簡,右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寫書時,看字數(shù)多寡,手執(zhí)毛筆。簡是狹長形的,自然豎持,並順
5、著竹木紋理向下直寫。(註2)寫完一簡,用左手放置圖一:簡冊在案上左前方,待第二枚簡文寫完,順手置於前一枚簡的左邊,如此類推。最後將並列的各簡按序編連成冊,造成從上而下,從右而左的閱讀習慣。至於編連方法,一般用韋皮或麻繩,王室用有顏色的絲繩,在簡冊的上下端各編一道,但遇大冊時,也有用到三道、四道,甚至多到五道的。(註3)要收藏起來時,以最末尾一簡為軸,將有字一面向內(nèi)捲即可。據(jù)文獻可知,有些簡牘文書是盛於以織物製成的書囊裡;據(jù)出土實物,則知又會裝在竹笥中。(註4)圖二:帛書此外,有所謂贅簡和標簡,或以為此可表示簡冊已有一定的裝幀結構。(註5)為保護正文不致受損,在正文的開頭往往加上兩根不寫
6、字的簡,類似後來古籍紙本護葉,稱作贅簡。由於簡冊捲起收藏,有字一面在內(nèi),如前所述,為檢查方便,即在第二枚簡背面寫篇題,第一枚簡背面寫篇次。如此,簡冊捲起來後,篇題和篇次露在外面,從右往左讀,就成為「某某(篇)第幾」,這像是古籍紙本的書皮。古籍每篇初但標篇題,卻罕有標書名的,因為各篇卷本可單行,學者如葉德輝,說漢人注本六經(jīng),都是小題(篇名)在上,大題(書名)在下,昌師彼得以為此實源於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9期98年6月49專題論述隨意裁截。一塊帛寫畢,可用另一塊帛續(xù)寫,然在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發(fā)明的。不過,同時後黏起來。(註7)學者大抵以為中國製書用材,代的許慎在所撰《說文》中解說:「
7、紙,絮一苫互有交叉,以簡冊和帛書為例:簡冊最早開始,也?!构湃遂端衅M蠶繭製作絲棉時,也許殘結束於公元3或4世紀;帛書始於公元前7或6餘的廢絲纖維偶而匯集蓆面,晾乾後,形成薄薄世紀,止於公元5或6世紀,二者共存約1000年。一層,誘發(fā)出造紙的靈感??梢娫嫉募埵墙z製(註8)在簡冊盛行的同時,之所以出現(xiàn)帛書,大品,幅面窄小,兼且產(chǎn)量不多,價格昂貴,自然概是簡冊過於笨重,攜帶不便,且又佔空間,不無法普遍。當原料擴大到生麻和樹皮等純植物纖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