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陶瓷裝燒工藝發(fā)展史》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中國陶瓷裝燒工藝發(fā)展史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fā)明之一。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人民就已開始了陶器的制作。至商周時期,陶器已進化為原始瓷器。后經兩千多年的演進,至東漢原始陶瓷已進化為真正的瓷器了?! 【暗骆?zhèn)雖為我國歷代著名瓷都,但它制陶的歷史卻不及國內某些地區(qū)悠久。據(jù)《陶紀》、《格古要論》、《天工開物》、《陶冶圖說》、《景德鎮(zhèn)陶錄》、《江西大志》、《浮梁縣志》、《南窯筆記》等古籍記載,皆說景德鎮(zhèn)制陶始于漢代。 古代,景德鎮(zhèn)曾稱昌南?!毒暗骆?zhèn)陶錄》載:“楚之長沙屬有醴陵土碗,器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黃而糙、或微黑,碗中心及底足皆無釉……正如吾昌南
2、在漢時?!庇纱丝梢?,當時景德鎮(zhèn)所產之陶器,尚屬粗糙之品,“只供邇俗粗用”,并不遠銷?! |晉時,有位名叫趙慨的人,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當過官。此人為人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后為奸臣所害,降職貶官,隱居于景德鎮(zhèn)。來鎮(zhèn)后,他運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窯制瓷技藝對景德鎮(zhèn)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燒等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發(fā)展景德鎮(zhèn)的陶瓷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人們尊敬他,愛戴他,稱他為“制瓷師主”。趙慨死后,瓷工們?yōu)榱思o念他,在鎮(zhèn)內建起了一座“師主廟”。明人詹珊曾為該廟作了一篇《師主廟碑記》,碑文說,明洪熙中(公元1425年),鎮(zhèn)民在御器廠內建了一廟,名為師主廟,
3、奉祀晉人趙慨為制瓷師主。此后,這一記述一直被人們視為晉時景德鎮(zhèn)燒造的制品已由陶器進化到瓷器的一個佐證。 到南北朝的陳時,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已開始為朝廷所注意。陳至德元年(公元583年),陳叔寶登上皇位,在建康(今南京)大造宮室,令新平鎮(zhèn)為華林園燒制陶瓷柱礎。當時,新平鎮(zhèn)已制出雕樓精致的陶礎,只因強度不夠而未被采用。雖然燒造的陶礎未被采用,但景德鎮(zhèn)的名聲卻因此而傳開了。北宋早、中期,湖田窯所產的碗類以鼓腹高足碗居多。這類碗,一是碗底比較厚,以這一時期常見的口徑17一19厘米的碗為例,其碗底厚1.1厘米左右,為五代碗類的2—3倍,為清代碗類的3—6倍;二是足徑比較
4、小,比五代碗類的足徑約小20%左右;三是碗足比較高,比五代碗類的碗足高出2—3倍;四是足壁比較薄,比五代碗類的足壁要薄一半以上;五是碗口微微外撇。當代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一時期所產的鼓腹高足碗的碗底之所以要作得那么厚,既不是為了適應使用者的需要,也不是為了滿足觀賞的要求,而是與當時的裝燒方法與所使用的窯具有關。宋初,陶工為了使窯室內的高空能多裝燒一些制品,淘汰了五代的支釘?shù)鼰捎昧税淹胱闾自谝环N徑小而高的墊餅上裝匣仰燒的方法。這樣,被墊餅頂住的碗底在高溫下使要負荷碗身的重量,若不把碗底加厚,碗的底心便會在軟化成瓷的過程中因強度低而凸起,導致器物變形。有關
5、專家認為,北宋早、中期所產的鼓腹高足碗的圈足之所以要設計得那么小,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與當時的工藝有關。由于這時已使用匣缽單件裝燒,制品不再會相互重疊了,因此陶工們就可以把碗足作得小些。二是與審美要求有關。碗足縮小后,碗身的弧度就相應地延伸了許多,這在視覺上就比五代的碗顯得更加飽滿,更加秀麗。陶瓷考古工作者認為,北宋早,中期生產的股腹高足碗的碗足之所以要設計得那么高、那么薄,主要是為使用者著想。我們知道,作為飲食器皿的碗類,所裝盛的多是較熱的食物,碗足高,足壁薄,端拿時就不怎么燙手,人們使用起來就比使用五代的矮足碗要舒適得多。有關人士還認為,北宋早、中期的鼓
6、腹高足碗的碗口之所以要作成微微外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改成撇口后,可以有效地減少器物變形?,F(xiàn)代考古結果表明,早在北宋中期景德鎮(zhèn)便已開始生產芒口碗〔一種內外滿釉,唯有口沿露出一線胎骨的碗〕。這類芒口碗,大致有兩種∶一為直口孤壁碗,一為斜壁與侈口孤壁碗。這兩種造型的玩具有以下兩個特征∶一是器必由原來下厚上薄的“筍樁式”改成了中下部較薄、口沿較厚的“倒樁式”。二是圈足較矮,比北宋早期的高足碗約矮五分之一。這一時期的芒口碗為什么要設計成這種樣式呢?現(xiàn)代考古工作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二:(一)因為覆燒碗在焙燒時負重的部位已由器底移到了口沿,若不將碗的中、下部作薄,在高溫下
7、便會因底部過重而下塌變形。(二)為了擴大窯室容量,節(jié)省焙燒費用。因為碗的圈足矮,焙燒窯具的墊階就可降低,窯室中的裝坯密度就會相應增大。 近年來的考古結果還表明,北宋后期生產的一種斜壁小底碗,為這一時期燒造得最多的一個產品。由于這種碗酷似一個覆轉過來的斗簽,故人們稱其為“斗笠碗”,其特征主要是:口徑、底徑的比例,比五代斜壁碗的口徑、底徑的比例均有所增大(五代的約為1:0.49,北宋后期的約為1:0.25),造型比五代的斜壁碗更為秀氣,更為挺拔,更為輕盈,更為瀟灑。但用今天的眼光看,它卻存在這樣幾個缺點:一是碗的口大、底小、身高、壁斜,占據(jù)的空間較多,致碗的
8、容量相應減少。二是碗的圈足過小,重心不夠穩(wěn)。三是口與底之間的距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