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自然視界”與意義世界——關于黃宗羲“盈天地皆氣”與“盈天地皆心”關系的新詮》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自然視界”與意義世界——關于黃宗羲“盈天地皆氣”與“盈天地皆心”關系的新詮關鍵詞:黃宗羲;自然視界;意義世界;盈天地皆氣;盈天地皆心明末清初的心學大師黃宗羲曾并提過兩個似乎矛盾的命題,其一是“盈天地皆氣”,其二是“盈天地皆心”。長期以來,在西方哲學的語境下,學者曾對其進行過唯物擬或是唯心的分析。這樣分析的結果是,這兩個命題間存在著無論如何也無法圓融的二律背反。本文試圖擺脫“漢話胡說”的西方哲學語境,恢復中國哲學固有的“本土化理解”,在中國哲學的語境下重新探討這兩個命題及其關系。一黃宗羲對于自然世界的研究和探討是
2、從克服宋明儒學“支離”之病處下手的,或者說,克服宋明儒學的“支離”之病是黃宗羲研究和探討自然界的旨趣。在黃宗羲之前,程朱理學把原始儒學只能內(nèi)在體驗和意會的“道”變成了即使沒有體驗和意會也能言之的“理”。這樣做所必然造成的結果是,挺立于外的“理”所代表的普遍理性與自閉于內(nèi)的個體性和主體性之間產(chǎn)生了“支離”。而且,程朱理學強調(diào)通過嚴格的道德訓練即在事物上的“格”、“致”、“誠”、“正”以達致對“理”的把握和遵從。很明顯,追求和遵從“理”的實際過程也是以外在世界和主體的對待性存在為理論預設。對于程朱理學的這種理路,王陽
3、明曾冠以“心”與“理”的“支離”之名加以批判,他認為這種“支離”導致了道德踐履中主體責任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喪失,而主體的責任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既已喪失,任何形式的道德建構都將流于空談。為了克服“心”與“理”之間的這種“支離”,解決程朱理學所引起的嚴重后果,王陽明把“理”由人心以外置于主體心中,他這種理論更張的主要理據(jù)是“人是德性自足的動物”。依著王陽明的這種理路,對于“事理”和良知的探求只在心中進行即可,勿需再外求于事物了。應該說,王陽明的這種理論更張確實大大強化了主體的道德責任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但是,王陽明并沒有徹底解
4、決程朱理學的“支離”之病,黃宗羲在王陽明的文本中亦發(fā)現(xiàn)了“支離”之跡。黃宗羲說:先生既以良知二字冒天下之道,安得又另有正修工夫?只因將意字看作已發(fā),故工夫不盡,又要正心,又要修身。意是已發(fā),心是未發(fā),身又是已發(fā)。先生每譏宋儒支離而躬蹈之。[1](P228)黃宗羲認為,王陽明的“良知”之道與“正修”工夫、未發(fā)之心與已發(fā)之意等仍處于相對待性的“支離”狀態(tài);王陽明雖以克服程朱理學“支離”為己任,但可悲的是,他“每譏宋儒支離而躬蹈之”,重蹈了程朱理學的覆轍。從基本的精神上看,黃宗羲承繼的是陽明心學的精髓,正因為如此,黃宗
5、羲也以修正陽明心學為志幟。而這種修正,黃宗羲首先是從解決“支離”之病開始的。黃宗羲承繼了原始儒學關于世界統(tǒng)一性的義理,在他看來,心與理、人與宇宙萬物不僅不“支離”,而且是有著共同的生成論基礎的。他認為宇宙天地萬物均是由氣構成的,因而天地萬物是一體的。他說:“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2](p499)“四時行,百物生,其間主宰謂之天。所謂主宰者,純是一團虛靈之氣,流行于人物?!盵3](p123)“天地間只有一氣充周,生人生物。人稟是氣以生,心即氣之靈處,所謂知氣在上也。”[3](p60)雖然天地萬物的終極構
6、成都是“一團和氣”,但黃宗羲并不否認宇宙萬物的多樣性。他認為,天地萬物所稟之氣的精粗、靈鈍、智愚及清濁并不相同,禽獸由昏濁、粗鈍之氣所生,所以其“所知所覺,不出于飲食牡牝之間”;作為萬物之靈慧的人由極精細、極靈明的“知氣”所構成,因此人獨得陰陽五行之秀而為萬物之靈,具有與萬物不相同的“五常之性”以及為善為惡的道德選擇;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道德屬性“合下具足,不囿于形氣之內(nèi)”。[3](p111)黃宗羲還認為,事物不斷變化、流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氣”的“大化流行”?!耙粴庵?,雜然流行”是造成天地萬物不斷變化、消
7、盈的根本原因。這樣,通過生成論的討論黃宗羲對于一體性、多樣性和變化性都給予了理論上的闡釋。黃宗羲進而認為,宇宙事物雖各不相同,其變化亦“雜然流行”,但氣的流行并非雜亂無章而是有條不紊的。這有條不紊之則即是“理”。他說:“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盵3](p60)他還說:蓋大化流行,不舍晝夜,無有止息。此自其變者而觀之,氣也;消息盈虛,春之后必夏,秋之后必冬,人不轉而為物,物不轉而為人,草不移而為木,木不移而為草,萬古如斯,此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理也。[1](p22)既然理為氣流行之則,故“無氣外之理”、理氣合一則
8、為必可推定的結論。黃宗羲說:理氣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則謂之氣,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則者而言,則謂之理。蓋一物而兩名,非兩物而一體也。[4](p355-356)宇宙萬物不斷變化、“浮沉升降”,這是氣的流行;而理就是指這種“浮沉升降”、不斷變化即氣流行的規(guī)則。因此,理與氣不過是“一物而兩名”,而不是“兩物而一體”。在黃宗羲,“一物而兩名”與“兩物而一體”有著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