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的體制創(chuàng)新》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本科畢業(yè)設計(論文)開題報告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的體制創(chuàng)新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生姓名學號年級扌旨導教師職稱2013年3月10日研究的和意義金融是現(xiàn)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發(fā)展落后,是我國農村發(fā)展相對落后、城鄉(xiāng)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Z-O想耍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形成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一體化新格局,改變農村資金外流局面,并促進信貸基金流向農村是解決問題的較好方法。長期以來,農村信貸資金大量外流問題比較突出,針對這種狀況,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shù)匕l(fā)放貸款很重要。貫徹落實這一精神,解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加快構建農村資金回
2、流機制,是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的當務之急。我國農村信貸資金的供求關系遠沒有達到合理水平,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明顯。通過結合國外農村信貸的成功經驗,提岀了合理化我國農村信貸資金供求關系的創(chuàng)新體制。通過五個指標界定我國農村信貸資金的合理水平,通過比較指標和我國農村信貸資金供求現(xiàn)狀,探尋金融機構、農戶、政府為了實現(xiàn)我國農村信貸資金供求合理化所應選擇的策略。從而達到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以及使農村信貸資金供求達到合理水平的目的。國內外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國外現(xiàn)狀:農村信貸市場經常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由于資金需求者無法向金融機構提供抵押物,導致很
3、少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而且金融機構由于成本高等原因,不愿意向農戶貸款。世界上有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這種農村信貸供給和需求不合理的現(xiàn)象和屮國很類似,國外很多學者都在探究原因,并給出了適當?shù)慕ㄗh。國內現(xiàn)狀:國內外的學者針對農村信貸資金的供給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貸管理,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存在著種種不協(xié)調和不規(guī)范的因素。這些因素從總體上制約了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益的改善和信貸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使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資金轉移至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即資金的逆向流動。許多學者在分析該資金供求時運用到的博弈模型,大多數(shù)只能描述金融機構與
4、資金需求者兩者之間的博弈。國內外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發(fā)展趨勢:長期以來,農村信貸資金大量外流問題比較突出,針對這種狀況,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shù)匕l(fā)放貸款很重要。貫徹落實這一?精神,解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加快構建農村資金回流機制,是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的當務之急。對于n前農村信貸市場面臨的問題,將政府干預考慮到博弈模型屮。建立金融機構、資金需求者與政府之間的三方博弈模型,探尋為了實現(xiàn)農村信貸資金合理化供求,各自應當選擇的策略。從而達到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以及使農村信貸資金供求達到合理水平的目的。要研究內容緒論
5、研究的背景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論文的主要內容及總體思路。第一章:國內農村信貸資金供求存在的問題及分析金融機構識別和控制風險能力、資金需求者履約意識和能力、政府對農信資金供求的干預。第二章: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的創(chuàng)新策略國外農信資金供求經驗、金融機構加強風險識別與控制、農戶增強履約意識和能力、政府積極干預。結論根據(jù)木文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擬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術路線、可行性論證等)思路:總結回顧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通過比較得知,我國農村信貸資金供求遠沒冇達到合理水平,存在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通過結合國外農
6、村信貸的成功經驗,提出了實驗我國農村信貸資金供求合理化的創(chuàng)新體制。擬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術路線.可行性論證等)對國內外有關農村信貸資金供求的相關文獻和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的基礎上,通過五個指標界定我國農村信貸資金的合理水平,通過比較指標和我國農村信貸資金供求現(xiàn)狀,探尋金融機構、農戶、政府為了實現(xiàn)我國農村信貸資金供求合理化所應選擇的策略。從而達到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以及使農村信貸資金供求達到合理水平的目的。主要方法:文獻檢索、資料整合、調查研究參考文獻目錄參考文獻要求:[1]HowardS.Ellis.TheRediscove
7、ryofMoney.InMoney,TradeandEconomicGrowth.MacmillanCompany.1951:253?269[2]A.J.L.Catt.CreditRationingandtheKeynesianModel.TheEconomicJournal.1963,75(2):358?372[3]D.W.Adams,G.I.Nehman.BorrowingCostsandtheDemandforRuralCredit.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1979,15(2):165-1
8、76[4]DonaldRHodgman.CreditRiskandCreditRationing.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60,75(2):258-278[5]D.Jaffee,T.Russell.ImperfectInform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