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雙翼.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雙翼——《活動單導學實用手冊》學習心得如皋市外國語學校朱圣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目標。要想實現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有必要展開其雙翼——優(yōu)化小組編排和培養(yǎng)良好習慣。一、優(yōu)化小組編排——有效合作的前提由于
2、家庭環(huán)境、文化氛圍、生理心理發(fā)展的不均衡,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除了根據特殊需要對學生進行臨時性分組或自由組合性分組外,根據班額等實際情況,一般我們將前后兩張桌子的四個同學組合成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在進行合作小組的組合時,我們本著“條件均衡、優(yōu)勢互補”、“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充分考慮了如下四個“互補”因素:1、品行互補不同性格、氣質、品質的學生,可以組合成一個“互補對”。例如,可以將獨立性較強的學生與依賴性較強的學生,脾氣急躁的學生與穩(wěn)重有耐心的學生,意志不堅定、缺乏頑強刻苦精神的學生與勤奮踏實、孜孜不倦學習的學生組合
3、在同一合作小組中。這種“互補”,通過耳濡目染,學生相互熏陶促進,勝過教師的直接教育,并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性格沖突,有利于營造寬松和諧的小組合作氛圍。2、智能互補要盡量讓知識和能力不同者互補,達到優(yōu)化組合、相互影響、共同進步的目的。如每個小組有四個學生,優(yōu)等生、中等生、潛能生的比例大約為1∶2∶1,這樣中等生、潛能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實行智能互補,更有效地促進了合作小組內部的競爭與合作。33、環(huán)境互補不同環(huán)境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個性。如城鎮(zhèn)與農村、生活富裕家庭與生活拮據家庭、幸福的家庭與不幸的家庭之間的差異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影
4、響。因此,在進行合作小組的組合時,也要能有所顧及,使學生都能健康、和諧地發(fā)展。4、性別互補 性別因素也同樣具有很大的互補和誘導作用。女生的含蓄和敏于觀察與男生的粗獷和喜歡表現,女生的形象思維、注重情感與男生的抽象思維、注重理性,女生的認真細致與男生的堅毅果敢等,均可優(yōu)勢互補。二、培養(yǎng)良好習慣——有效合作的基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更好地促進小組的合作,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1、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
5、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fā)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這既能發(fā)現與自己不同觀點的解決問題方式,又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fā)揮團體的合作精神。由于長期受“教知識”習慣的影響,學生只能是被動接受狀態(tài),他們不習慣也不會主動思考,不知從何想,更不知從何說,難以用語言表達。因此教師要耐心扶助,除教給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外,還可努力創(chuàng)設便于學生思考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動腦欲望,逐步形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說
6、。發(fā)言時要力求條理清晰,爭辯要講和氣,逐步形成禮貌文明的發(fā)言行為。2、耐心傾聽、虛心接納的習慣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善于傾聽他人,唯我獨尊,是現在孩子的通病。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你說,我也說,課堂亂糟糟的,不僅影響討論效果,還無法使討論深入。因此,要求學生在討論時要相互尊重,學會傾聽;傾聽他人的意見就是尊重他人。同時,告訴學生這也是人際交往的必備素質。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3讓學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合作學習搞得更加融洽,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學會交流與合作。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虛心接納不同的觀點,善于從別人的
7、發(fā)言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博采眾長,從而使自己更全面、更科學合理地看待問題。3、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仔細留心一下現今的小學語文課堂,學生朗讀、表演的時間多了,欣賞課件、交流探究的時間多了,但動筆書寫的時間似乎太少了。要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必須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及時記下閱讀討論過程中的思想火花,這樣交流匯報時才會言之有禮、言之有序、言之有據。小組合作學習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努力研究,使這種學習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