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課堂提問時機及提問方式研究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課堂提問時機及提問方式研究[摘要]課堂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思維的訓練。提問時機的把握應是:提問于學生的疑惑處;提問于學生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處;提問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關鍵處;提問于學生思維的轉折處。課堂提問設計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直接誘導式、追根溯源式、無中生有式、反彈琵琶式、曲徑通幽式、由此及彼式等?! 關鍵詞]課堂;提問;時機;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薄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實踐。”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
2、的學習方式,要求語文教師放下架子,不再以課程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權威自居,而是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心理學家認為,發(fā)現(xiàn)問題是思維的第一步,回答問題是思維的第二步。這樣,問題——回答——問題——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對話。師生問答使整堂課形成不斷地向前推進的思維流程,進而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是一門藝術,設疑提問也是一門藝術。但這種藝術不是體現(xiàn)在如何“教”出觀賞性,“教”出新花樣;而是體現(xiàn)在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何引發(fā)學生的思維,如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合理的組織和引導,如何使學生從學而無疑走向學中
3、生疑。通過課堂中師生的問與答,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還可以讓那些充滿個性的回答所閃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火花得以放大,使新的信息得以交流。詼諧而富于藝術性的提問,還可以消除學生的學習疲勞,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實際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精心設疑,向學生提出富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獨立分析,獨立思考,回答各種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此,本文試圖就課堂提問的時機把握及提問方式的設計作一番探究?! ∫弧⑸朴诎盐仗釂枙r機 課堂提問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普遍采用的一
4、種方式手段,它往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既是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主體的主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課堂設疑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思維的訓練。提問必須抓住時機,相機誘發(fā),使提問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若沒有抓住時機,或者錯失良機,提問就可能導致學生思維阻塞,啟而不發(fā)。一般說來,課堂提問時機選準與否,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么,什么時候提問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呢? (一)提問于學生的疑惑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問,是為了啟發(f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
5、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根據(jù)教材內容,或課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中置疑、波瀾跌宕,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求狀態(tài)。如一位教師在教《荷塘月色》時,用簡短的語言導入課文后,問學生:作者為什么在開頭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里頗不寧靜”與作者觀賞荷塘月色有什么聯(lián)系?這一問,無疑放飛了學生的思維翅膀,學生就得認真
6、地看書,尋求答案。通過學生的學習、思考、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為了排遣胸中的郁悶和哀愁,來到荷塘,觀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表現(xiàn)出一種自然美、意境美,更顯示出作者的人格美。這種開篇設疑提問,不僅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時代背景,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介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陳舊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激活了課堂教學氣氛,為上好本堂課開了個好頭?! ?二)提問于學生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處 學生學習新知識需要舊知識的支撐。知識的“網(wǎng)眼”是相通的,舊知識可以作為學習新知識的開始,以故引新,以舊啟新,新舊相連,不斷拓寬知識的內容。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當
7、學生遇到困難、發(fā)生矛盾時,思維就開始了。課堂提問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把新知識放在整個舊知識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識講授之前,教師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從學生原有的知識中找到新知識的認知生長點,設計出導向性的問題,鋪設好“認知的橋梁”,促使新舊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處提出問題,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內動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識。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一個學生大膽地提出:“10萬支箭是諸葛亮用計騙來的,而不是借來的,題目應該改為《草船騙箭》”。教師在肯定了該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
8、的意見后,緊接著就提出一個新的問題:“諸葛亮用草船借來的箭,后來又干什么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