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ID:10515869

大?。?0.00 KB

頁數:12頁

時間:2018-07-07

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_第1頁
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_第2頁
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_第3頁
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_第4頁
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_第5頁
資源描述:

《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摘要】文章從三個層面對構成要件理論展開考察:一是構成要件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構成要件理論的發(fā)展呈現(xiàn)主觀化的傾向;在犯罪論的建構中,需要考慮如何從構成要件的抽象性中實現(xiàn)犯罪的個別化的問題。二是構成要件的記述性與規(guī)范性。如何區(qū)分構成要件與違法性,尤其是構成要件中的規(guī)范要素與違法性,是犯罪論體系中的理論難題;隨著法定犯的增加,有必要重新審視構成要件與違法性之間的關系。三是構成要件的形式性與實質性。構成要件從形式化走向實質化,直接影響其本身的體系性地拉。應當在領悟犯罪論體系精髓的基礎上,對我國犯

2、罪構成體系的重構展開探索。【關鍵詞】構成要件違法性犯罪構成自從1906年德國學者貝林提出構成要件理論至今100年來,構成要件概念幾經變遷,成為犯罪論體系的基石。中國經過繼受蘇俄犯罪構成理論,目前正處在犯罪構成理論的“撥亂反正”階段。在這一刑法知識轉型的重要歷史關頭,對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具有重要意義。 一、構成要件的客觀性與主觀性 構成要件存在一個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過程,這里的從客觀向主觀轉變,是指構成要件從純客觀的要件到同時也包含主觀的要件。這一轉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使構成要件幾乎成為主導犯罪認定的司法過

3、程的基本架構。令人驚詫的是,這一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過程,在構成要件理論的締造者貝林的有生之年就已經完成了。貝林面對興起的主觀的構成要件論,在其晚年不得不修改其構成要件理論。在早期,貝林把構成要件定義為犯罪類型的外部輪廓,把行為的主觀方面專門作為責任問題來對待,并把它排除在構成要件之外。[1]因此,貝林主張的是客觀的構成要件論。但后來麥耶、梅茲格等刑法學家注意到了在刑法分則關于具體犯罪規(guī)定中的主觀要素,由此肯定構成要件中應當包含主觀要素,確立了主觀的構成要件論。面對這一挑戰(zhàn),貝林對其早期關于構成要件是犯罪類

4、型的外部輪廓的命題作了修改,指出:犯罪類型不是法定構成要件,法定構成要件是犯罪類型先行存在的指導形象(vorgelagertes  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摘要】文章從三個層面對構成要件理論展開考察:一是構成要件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構成要件理論的發(fā)展呈現(xiàn)主觀化的傾向;在犯罪論的建構中,需要考慮如何從構成要件的抽象性中實現(xiàn)犯罪的個別化的問題。二是構成要件的記述性與規(guī)范性。如何區(qū)分構成要件與違法性,尤其是構成要件中的規(guī)范要素與違法性,是犯罪論體系中的理論難題;隨著法定犯的增加,有必要重新審視構成要件與違法性之間的關

5、系。三是構成要件的形式性與實質性。構成要件從形式化走向實質化,直接影響其本身的體系性地拉。應當在領悟犯罪論體系精髓的基礎上,對我國犯罪構成體系的重構展開探索。【關鍵詞】構成要件違法性犯罪構成自從1906年德國學者貝林提出構成要件理論至今100年來,構成要件概念幾經變遷,成為犯罪論體系的基石。中國經過繼受蘇俄犯罪構成理論,目前正處在犯罪構成理論的“撥亂反正”階段。在這一刑法知識轉型的重要歷史關頭,對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具有重要意義。 一、構成要件的客觀性與主觀性 構成要件存在一個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過程,這里的

6、從客觀向主觀轉變,是指構成要件從純客觀的要件到同時也包含主觀的要件。這一轉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使構成要件幾乎成為主導犯罪認定的司法過程的基本架構。令人驚詫的是,這一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過程,在構成要件理論的締造者貝林的有生之年就已經完成了。貝林面對興起的主觀的構成要件論,在其晚年不得不修改其構成要件理論。在早期,貝林把構成要件定義為犯罪類型的外部輪廓,把行為的主觀方面專門作為責任問題來對待,并把它排除在構成要件之外。[1]因此,貝林主張的是客觀的構成要件論。但后來麥耶、梅茲格等刑法學家注意到了在刑法分則關于

7、具體犯罪規(guī)定中的主觀要素,由此肯定構成要件中應當包含主觀要素,確立了主觀的構成要件論。面對這一挑戰(zhàn),貝林對其早期關于構成要件是犯罪類型的外部輪廓的命題作了修改,指出:犯罪類型不是法定構成要件,法定構成要件是犯罪類型先行存在的指導形象(vorgelagertesLeitbild)。不可以把構成要件該當性(或構成要件相關性)當做犯罪類型的同義詞。[2]從犯罪類型的外部輪廓到犯罪類型的指導形象,這是對構成要件與犯罪類型關系的重新界定,貝林試圖以此維系構成要件的客觀性。但與此同時,構成要件作為犯罪的一般概念要素的

8、地位卻被否定了。此后,隨著目的性行為理論的興起,構成要件的概念才被進一步主觀化。對此,羅克辛指出:這樣就得出了一個體系性的結論:故意,雖然在古典體系(貝林)和新古典體系(麥茲格)中被理解為罪責形式,并且人們在理解不法意識時也把它作為必要的構成部分,但是,在一個歸結為因果控制的形式中,就已經作為構成要件的要素部分表現(xiàn)出來了。這就意味著不法被進一步地主觀化了,相反,對于罪責來說,卻意味著逐漸地非主觀化和規(guī)范化(Entsubjekt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