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接受美學-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接受美學: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論文過去的二十年,從辯證及全面發(fā)展的觀點看,中學語文教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教育改革思想得到解放,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jīng)驗。教學思想、教育觀念相對于傳統(tǒng)理念有了建設性的突破;課堂教學的方法豐富多彩。但是,總的來看,語文教學質(zhì)量和效益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缺憾。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大,感受不到語文美之所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還在于某些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讀者”——學生,..畢業(yè)或者說對學生的重視不夠、關注不夠?;谶@一現(xiàn)實狀況,本文從接受美學視角..畢業(yè),重新審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兩個重要主體(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狀況和任務主體出發(fā)進行討,以期能夠更好地
2、處理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之間關系,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雙向交流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zhuǎn)化為積極的再創(chuàng)造者。一、對接受美學理論的理解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的一個美學派別,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家當首推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RobertJauss)和沃爾夫?qū)ひ辽獱?WolfgangIser)。接受美學打破了傳統(tǒng)的把文本當作作者化身、以作者為中心的理論范式,提出了“期待視野”的觀點。所謂“期待視野”,是指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之前,在其大腦中早就存在著某種前理解和前知識結構,它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同時也包括人們的直覺
3、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語文教材中的藝術形象進行挖掘、補充,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不能言,深化原來并不很深刻的東西,促進作品的意義生成,從而去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運用接受美學理念1.創(chuàng)設情境,寓教于樂語文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情感交流課,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閥門,令人愉快和諧的情境更便于情感的表達與交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之美,作為老師的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感交流的情境。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實物投影儀、經(jīng)典電影、風靡一時的電視劇等來寓教于樂,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4、,以便引導學生乘著想象的翅膀,在文學的天空中去翱翔,從而達到一種真正的審美愉悅。2.放飛想象的翅膀,領略課文的內(nèi)涵就接受美學來看,每一個表現(xiàn)的客體都包含著無數(shù)的未定之處,即空白點。而留有空白點的文學作品就會給人們留下豐富的聯(lián)想空間,而這些空間的未確定性有豐富信息,促使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對文學作品的探究,引導學生發(fā)揮各自的想象力去探究那些文學作品中某些看不到的、聽不到的東西,通過這種再創(chuàng)造,從而真正感受語文之美。如歸有光在其作品《項脊軒志》一文中以其簡潔、如訴家常的筆觸為我們回憶了他與其妻一段溫馨、浪漫的生活往事,讀來令人為之動容,尤其最后“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給
5、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教到此處,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去想象,去品味作者那對亡妻濃濃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傷。3.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確定作品的真正意義接受美學認為,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具有不確定性,需要讀者用自己的理解進行補充并確定,從而理解作品的“真正”意義。換句話說,就是作品的意義既非作家通過作品直接告知,也非教師通過講解告訴學生,而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獨自感知和理解。因此,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閱讀教學中,文學作品的不確定性往往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去深入地發(fā)現(xiàn)和探究。并在更
6、高的層次上要求教師努力去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主體性探究能力,同時還需要教師努力去打造學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從而使學生在賞析文學作品時能夠有所感悟,有所體驗,獲得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啟迪,真正確切地感受語文美之所在??傊街?,可以攻玉。在大力倡導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教師要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經(jīng)驗的同時,積極學習并吸收西方接受美學理論中有價值的東西,幫助我們創(chuàng)新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推動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使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走向科學化、合理化、規(guī)范化,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語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