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莊子》“物無貴賤”說之雙重意蘊》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論《莊子》“物無貴賤”說之雙重意蘊高瑞泉內容提要:《莊子》一書內在地包含著的政治批評和哲學創(chuàng)造雙重意蘊,并非互相分離的兩個不同向度。其“物無貴賤”說提供了理解這一內在關系的文本。就思想的秩序而言,莊子對于以“貴賤”對立呈現(xiàn)的等級制度的抗議,優(yōu)先于認識論的“是非”之辯;而通過后者所達到的境界,為解構“貴賤”對立開啟了來自主體的可能性。但其實現(xiàn),尚需要將對“貴賤”的解構,從認識活動轉變?yōu)閷嵺`活動。以農業(yè)經濟為基礎、通過血緣紐帶組織起來的宗法社會,不可能超越“人的依賴”關系,不可能出現(xiàn)類似現(xiàn)代平等的社會理想。因此,莊子“物無貴賤”說,雖然也保留著微弱的烏托邦傾向,但其
2、主流不是通過“齊其不齊”去改變客觀世界,而是改變主觀世界,進達“不齊而齊”。即一方面抑制物質欲望和追逐名利地位的沖動,修養(yǎng)以改變自身;另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造活動,將“物無貴賤”發(fā)展為詩性表達的系統(tǒng)理論。前者是道德,進一步通達生死智慧,所以又接通宗教;后者是哲學,借助“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諸種修辭方式的交錯,開啟如何“以道觀之”的前景。莊子學的歷史為研究中國古代“人的相同性”理論為何沒有發(fā)展出權利平等的觀念,提供了一個重要案例。關鍵詞莊子;物無貴賤;是非;價值;平等?在先秦諸子中,道家尤其是莊子及其后學,對于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貴賤分殊和等級倫理,提供了最具深度的批評性理論
3、,展開為現(xiàn)代人可以從存在論、認識論、倫理學和人生哲學等多個向度加以理解的豐富思想。從其歷史影響看,近代以來中國思想家試圖用道家尤其是莊子學說去接續(xù)西方平等觀念,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因為,平等就其包含著抗議性原則而言,它是對于等級、地位和特權這類社會差別的否定。這與先秦時代特殊的語境有關。在“古今禮法”之爭的總題目之下,圍繞著政治社會中等級、地位、特權等差序關系及其制度設置的合理性,先秦諸子展開了激烈的關乎“貴賤”的爭論。如果說儒家的宇宙就是一個劃分為等級然而又是和諧的組織,因此貴賤之分有先天的根據(jù);墨家和法家以功業(yè)來決定貴賤,并且主張服從一個具有高度排他性的權威
4、作自上而下的管制;那么,道家的立場是從根本上否定貴賤分殊及其制度化安排(禮樂)的。道家對貴賤分殊和等級倫理的批評,其最直接的目標是儒家學說,因為儒家歷來堅持宇宙本身是有等級的,人類社會是宇宙等級的一部分,倫理關系乃是宇宙秩序的縮影。而道家堅持宇宙服從的只是自然原則。這從老子首開其緒。簡言之,通過“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對立,老子否定了義禮即社會等級秩序有自然的基礎,它開啟了一種解釋的向度:在“道”的視域中呈現(xiàn)人乃至萬物的相同性,由此向真實的存在回歸。但是,為它提供更為繁復、并且有方法論自覺的論證的,卻是莊子。在莊子及其后學那里,它進而分化為:(一)激進的一翼表達
5、出強烈的批判意識及其客觀化意圖;(二)轉變主觀世界因而持相對溫和的否定性立場。后者占據(jù)主流地位,由此將一個高度實踐性的問題內轉為認識問題。它可以歸結為一個經典命題:“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一最早意識到在《莊子》中可以發(fā)掘出與“人的相同性”連接的“平等”意義的,是20世紀初的一批現(xiàn)代思想家,如嚴復、譚嗣同、章太炎諸人,他們都有類似的論述。譚嗣同將莊子當作現(xiàn)代平等論的先驅,他的《仁學界說》提示,“仁以通為第一義”,“通之義,以‘道通為一’為最渾括”,“通之象為平等”[i]。他以為莊子的“道通為一”提供了“平等”的形而上論證,并且把“平等”從莊子的形上世界直接下降為現(xiàn)
6、代性觀念譜系中的權利平等。嚴復則直截了當?shù)卣f:挽近歐西平等自由之旨,莊生往往發(fā)之。詳玩其說,皆可見也。[ii]平生于《莊子》累讀不厭,因其說理,語語打破壁壘,往往至今不能出其范圍。其言曰:“名,公器也,不可以多取;仁義,先王之遽(有草頭,待查)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眼久處?!鼻f生在古,則言仁義,使生今日,則當言平等、自由、博愛、民權諸學說也。[iii]差不多是對嚴復、譚嗣同的直接反駁,章太炎在其晚年自視甚高的著作《〈齊物論〉釋》的序言中說《莊子》:維綱所寄,其唯《逍遙》、《齊物》二篇。則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也。體非形器,故自在而無對;理絕名言。故平等而咸適。不過
7、他很快就做了修正和補充,在這篇論文的正文開頭又說:《齊物》者,一往平等之談,詳其實義,非獨等視有情,無所優(yōu)劣,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乃合《齊物》之義。此即《般若》所云字平等性,語平等性也。其文皆破名家之執(zhí),而乃兼空見相,如是乃得蕩然無閡。若情存彼此,智有是非,雖復泛愛兼利,人我畢足,封畛已分,乃奚齊之有哉?……齊其不齊,下士之鄙執(zhí);不齊而齊,上哲之玄談。自非滌除名相,其孰能與于此?[iv]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齊物論〉釋》是一篇典型的哲學論文,而主要不是政治學著作。其論述的中心在于“不齊而齊”的“玄談”,而不是如何“齊其不齊”的實踐。不過我們不應
8、該誤以為該文只是談論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