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家庭教育與家庭治療》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家庭教育與家庭治療許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出現(xiàn)這樣一些問題,如吮指、害羞、不想上學,甚至想離家出走……有些孩子的問題在成長過程中被解決得很好,有些孩子的問題卻逐漸地被固定下來,形成了真正的“問題行為”。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生物醫(yī)學生易于看到孩子家庭的個性遺傳或腦生化代謝的紊亂,故以相應的心理疾病分類來診治;而社會學家和教育家易看到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失措;心理學家卻喜歡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孩子的癥狀,認為孩子的問題是成長的問題,可以通過促進孩子長大去解決。在五十年代,西方的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在診治兒童精神
2、疾病、兒童神經癥以及兒童行為紊亂時,觀察到病兒的家庭有一些特殊的情感關系和交流方式,如果改變這些方式,病兒的癥狀大多能得到自然緩解。由此認為孩子的癥狀來源于家庭的結構和功能不良,并產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家庭治療。當一個孩子出現(xiàn)心理和生理癥狀時,一家人都來到醫(yī)生的診室,與心理醫(yī)生共同形成一種治療小組。醫(yī)生走進家庭,用一些專業(yè)技術參與并引起和促進家庭成員間的互動與交流,從中發(fā)現(xiàn)家庭在結構、界限、權力等級、親密關系等方面的問題。七十年代后期,家庭治療風靡全球。許多心理學家和精神病醫(yī)生都認為家庭是一個功能系統(tǒng)
3、。家庭的問題是經過無數(shù)次成員間的互動、重復、疊架、強化才得以形成。也就是說,家庭中某個成員所表現(xiàn)出的“病態(tài)”或行為障礙,很可能并不僅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的平衡出現(xiàn)了偏差。在這種循環(huán)互動中,問題產生的關系已經非常不明顯且難以被簡單描述。于是,心理學開始把孩子的問題看作是家庭的問題,在家庭治療師眼里,青少年的心理、行為問題產生于家庭內部的功能不良、結構失衡,以及無效的交流和互動。同樣,反過來,孩子的“疾病”或癥狀又在“改善”家庭結構、功能的不良,產生一種變異的溝通方式來平衡、釋放家庭內、夫妻間積攢
4、的緊張、憤怒和焦慮。有些學者認為,恰恰是家庭試圖教育和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而使孩子的“疾病”產生、固化并延續(xù)。家庭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自我組織,它從產生到結束要經歷六個階段,形成一個家庭周期。一、解除約束的年青人;二、婚姻關系與家庭的形成;三、養(yǎng)育幼兒;四、孩子進入青春期;五、成年的子女離家;六、晚年。家庭問題常常發(fā)生在家庭周期轉型的過渡時期。心理學家相應地提出六條轉型期過渡的關鍵原則:源家庭(父母親)接受親子的分離;新婚夫妻培養(yǎng)對家庭的責任;接受和養(yǎng)育子女;家庭內外界限松動以幫助青少年獨立;接受子女分
5、離并歡迎新成員(子女婚姻對象);接受代標角色的轉換。孩子的成長,是父母關心的焦點。但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由于其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孩子和父母親的關系也在發(fā)生變化。0歲~2歲,母愛是中心環(huán)節(jié),孩子易和母親形成情感依賴,仿佛是一種共生狀態(tài)。這個階段是孩子深層安全感,親密能力形成的關鍵,希望母親們要用最溫柔的愛與孩子相們。2歲~5歲,是父愛介入的最好時期,父親的功能是把熱戀中的母子分開,以促進孩子的成長與獨立能力,并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缺乏父親的參與,過度的母子情感聯(lián)結使孩子變得幼稚和依賴。2歲以后,孩子應該
6、與父母分床和分房睡覺,和母親睡覺的孩子常常是不愿長大的孩子。6歲~10歲,建立良好的家庭夫則和代際界限,注重性角色培養(yǎng),防止家庭三角情感關系,如母子或父子結盟,另一位家長出現(xiàn)情感游離。在夫妻情感不良的家庭(婚姻分裂),要避免讓孩子成為夫妻間的傳聲筒(替罪羔羊)。同樣,母親角色太強,父親角色太弱的家庭(婚姻偏斜),不利于男孩子的個性成長。11歲~15歲,對青春期的孩子,家庭的規(guī)則和教育要具有彈性,父母的情感要變得相對緊密,保持與孩子的界限并留出感情空間,以培養(yǎng)他在社會情感。對孩子的行為不再用簡單的是非判
7、斷,而要采用積極認同和理解的方法,鼓勵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千萬不能包辦代替。當出現(xiàn)家庭沖突時,要把孩子的行為問題看成是成長的問題,而不要輕易上綱上線。有的家長喜歡找孩子的問題,以為這就是愛和關心,其實,過多的批評易于形成孩子的自貶之心,遺患無窮。我們總是鼓勵家長們多看孩子的優(yōu)點,多夸獎和欣賞自己的孩子。事實上,夸大孩子的正性面就等于縮上他的負性面,就等于讓孩子的心靈永遠沐浴在陽光下。如何訂立家庭規(guī)則?家庭規(guī)則應簡單明了,就像游戲規(guī)則,太多太雜人人都會犯規(guī),就失去了規(guī)則的意義。訂立規(guī)則和執(zhí)行有兩種
8、對立的態(tài)度:堅持和搖擺,僵硬和溫柔,以此作雙向坐標形成四種組合。父母對規(guī)則持堅持和溫柔的態(tài)度,孩子易于形成良好的行為和穩(wěn)定的情緒。搖擺的溫柔,孩子學會鉆父母間的空子,利用父母管理的差異,生出許多的毛病來。堅持但方法僵硬,孩子內心壓力過大,易于形成心身疾病。久而久之孩子會利用發(fā)燒、肚子疼、頭暈等軀體癥狀來逃避規(guī)則。搖擺且僵,孩子處于在兩難和無論如何都錯的境地,家庭里似乎什么都對,又什么都不對。天長日久孩子會發(fā)展出神經癥或精神病態(tài)的行為來適應和對抗規(guī)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