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學思想論略.doc

孔子治學思想論略.doc

ID:17925049

大小:39.00 KB

頁數(shù):8頁

時間:2018-09-10

孔子治學思想論略.doc_第1頁
孔子治學思想論略.doc_第2頁
孔子治學思想論略.doc_第3頁
孔子治學思想論略.doc_第4頁
孔子治學思想論略.doc_第5頁
資源描述:

《孔子治學思想論略.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孔子治學思想論略摘要:由博返約的治學門徑,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偏重人文的治學內容,叩其兩端的治學方法,述而不作的著述方式,由學而思而行的治學過程,好學樂學、不恥下問的治學精神表明孔子的治學思想同其政治、倫理思想一樣具有內在的系統(tǒng)性??鬃拥臑閷W思想也具有中庸性。中庸思想的二重性與矛盾性內在地蘊含著折衷主義的因素,它或多或少會導致學術上的庸俗主義和學者人格上的明哲保身。一統(tǒng)思想也是一元主義的思想源泉。在孔子那里為人重于為政重于為學,發(fā)展到后世儒家,便是道統(tǒng)重于政統(tǒng)重于學統(tǒng)。這種先后之序必然導致學術的附庸性;其次,一統(tǒng)思想與打擊異端也往往緊密相連,容易導致學術的單一性;此外,為了一

2、統(tǒng)的實用主義也常常與求是求真發(fā)生矛盾,孔子本人的表現(xiàn)便是隱諱與曲筆。理想的學界狀況自然是普適性與多樣性的統(tǒng)一,道統(tǒng)、政統(tǒng)與學統(tǒng)平等互利、多邊互贏。關鍵詞:孔子;治學;思想;中庸;系統(tǒng)如果從傳統(tǒng)的一統(tǒng)思想入手,把孔子算作中國古代的第一位大學問家,則學術思想史的考察也理應以孔子為起點??鬃又螌W思想的初始性內在地包容著統(tǒng)一關聯(lián)的多個側面。其一曰:由博返約的治學門徑《論語·雍也》篇載:“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1]P105(又見《論語·顏淵》)朱熹注曰:“君子學欲其博,故于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1]P105《論語·子罕》篇又載:“顏淵喟然嘆

3、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盵1]P130朱熹解釋說:“博文、約禮,教之序也。言夫子道雖高妙,而教人有序也?!盵1]P130這孔門師生歸結出的“博”、“約”兩字,頗得宋明理學家的推崇,認為它們是致知格物和克已復禮兩相結合的個性修養(yǎng)的最為切當?shù)谋硎?,也是孔圣人訓導門徒的主要內容(“文”與“行”)和必經途徑。但不管怎樣,博約結合、由博返約的修行方式最終卻轉化成了儒家的治學宗旨與門徑。近人劉師培說:孔門之論學也,不外博約二端。孔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故儒書所記,悉以博、約為治學之宗。如多聞多見,博也;“擇其善者而從之”,約也。多能

4、,博也。“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約也?!吨杏埂费灾聫V大,極高明,博也;盡精微,道中庸,約也。其有反乎博、約者,如執(zhí)德不弘,即不博也。信道不篤,即不約也。故子夏戒之。若夫《中庸》言博學而歸之于慎思,子夏言博學而歸之于篤志,孟子言博學而歸之于詳說,皆博而繼之以約者也。朱子《中庸序》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匪獨道然,即為學亦然也。若夫漢儒說經,“稽古”二字,釋以三萬言,則博而不約。陸、王末流,自矜頓悟,束書不觀,則約而不博。博而且約,其惟朱紫陽、戴東原乎![2]P168劉氏的這篇題為《孔門論學之旨》的讀書隨筆,不僅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博、約為孔子論學之旨,而且非常簡要地

5、分析了孔門后學治學的實質與得失,實在不容我等再來贅述。值得注意的是,學術研究既重文獻資料的廣泛搜集,也重理論思維的準確駕馭,最終還離不開實踐的檢驗。而相對于今天偏于浮躁而缺少沉潛的學風而言,學術功力的積累顯得猶為重要,沒有“博學以實之”的前提條件,就不會有“文章以達之”圓滿結局。其二為: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實事求是是治學的根本態(tài)度,也是基本功夫,因為事不實則非夸即誣。孔子特別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精神。他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保ā墩撜Z·述而》)[1]P115大意是說: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卻憑空創(chuàng)造的人,我沒有這個毛病。他又跟他的弟子子路說:“由!誨

6、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1]P67這段話是孔子在子路作其弟子后不久說的,是孔子教導他的學生并用以律己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治學思想原則。具體來說,他對自己不確切知道的事物往往存而不論,而對他確實了解的事情則力圖言必有中、言必有據。例如,當子路問他對鬼神、生死的看法時,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P147又如子貢之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保ā墩撜Z·公冶長》)P91說明孔子對當時流行的有關鬼神、性(天性)和天道的說法采取存疑的態(tài)度,即所謂“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7、《論語·子路》)P167的態(tài)度。難怪魯迅先生也嘉許:“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盵3]P296但相對于天道、鬼神而言,孔子對于“人道”卻達到了博古通今、繼往開來的地步,所以他能針對每一具體情境提出中肯而又富有哲理、貫徹中心意旨的言論。如對人際關系的處理,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1]P173,便是一個耐人尋味而含有深刻意義的,對人們都要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的哲學概括,即使在今天,這個概括仍然保持著它旺盛的生命力。大體而言,整部《論語》中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