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ID:22359373

大?。?1.50 KB

頁數(shù):6頁

時間:2018-10-28

“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_第1頁
“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_第2頁
“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_第3頁
“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_第4頁
“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_第5頁
資源描述:

《“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00年8月19日上午在北京達園賓館隆重舉行。第一位作學術報告的是馬承源先生,他介紹了上海博物館收藏楚簡中有關“孔子論詩”的部分及其研究成果,引起與會學者的極大興趣。尤其是其中的“孔子”,當場裘錫圭先生就提出“孔子”可能是“卜子”的意見,與會學者為之振奮。在8月22日下午會議結束之前,李學勤先生也發(fā)表了與裘先生同樣的看法。以后再沒有聽到與會學者對此發(fā)表不同的意見,似乎默認了“孔子”應釋讀為“卜子”。筆者非常感謝艾蘭、李學勤、李伯謙諸位先生邀請我作為正式代表出席會議,使我有機會向大會及與會學者學到了不少知識,尤

2、其是看到了上博帶來的楚簡照片,受益良多。會間,我也看到了上海博物館于會前(8月16日)在《文匯報》上公布的兩條(不全)所謂“孔子論詩”的楚簡。我對所謂“孔子”是否就一定是“卜子”有點疑問,打算在會議結束的那一天發(fā)表一點個人不成熟的意見,由于會上希望發(fā)言的學者較多,又多是討論哲學方面的問題,故未發(fā)言。會議結束前,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文字室主任林素清先生邀請我在她主持的《簡帛研究座談》欄目中發(fā)表意見,于是,我就將對這一問題的想法簡要的傳真給她(8月31日)?,F(xiàn)在,大會要求出席會議的學者每人寫一篇二千字左右的發(fā)言摘要,所以借此機會,將未能在大會發(fā)表的意見予以闡述。見到的上博藏楚簡所

3、謂“孔子論詩”中的“孔子”,主要有兩種寫法:一作,一作。而楚簡中出現(xiàn)的“孔子”作(《孔子閑居》),楚金文孔作(王孫誥鐘)。、與及區(qū)別比較明顯。所以將、釋為“孔子”,從文字構形方面考慮,可能有些困難。如果將其釋為“卜子”,卜子即卜商,字子夏,就是孔子的學生,相傳《左傳》及《詩》就是經他繼承和傳播才得以流傳下來的,這一說法,言之成理,但有以下三點疑問:1、郭店楚簡《緇衣》簡“卜筮也,其古之遺言與”之“卜”字作,與三體石經、《說文》古文卜作、形同,而與上述所謂“卜子”之卜有別。盡管甲骨、金文及古璽中有的卜字作卜,但以目前能見到的郭店楚簡證上博藏楚簡是最直接、最接近的材料。如是卜子

4、,當作或。2、若是子夏,上博書法館宣傳圖冊公布的楚簡《孔子閑居》中已經出現(xiàn)其名,“(子)夏問于孔子,詩曰”云云(可參考《簡帛研究》第三輯拙文《楚簡續(xù)貂》),稱子夏并不稱“卜子”。3、典籍中未見子夏單稱“卜子”者。因此,這兩個字的釋讀還需仔細斟酌。我們懷疑,其可能既不是孔子,也不一定是卜子,而是另外一人,即“子上”,“上”字借用了“子”字的筆畫,尤其是上列“子”字作橫筆者更為明顯。這種借筆,楚簡中常見。如:郭店簡“之所”作,之字下筆與所字上筆相互借用郭店簡“君子”作,君下口與子形上部形近而相互借用九店楚簡“上下”作,上下一筆與下上一筆相互借用子上是孔子的曾孫,是著名學者子思的

5、兒子。有關他的記載,見于《禮記·檀弓》:“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云云。鄭注:“子上,孔子曾孫,子思伋之子,名白。”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毕惹貢r期,專門論詩的學人著作雖未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沒有,也不能將詩的流傳僅歸功于子夏。當時評論詩的言論和征引詩的文句在諸如《左傳》、《國語》及先秦諸子的文章及記錄諸子言論的書籍中則隨處可見,可以推想當時論詩還是很流行的。如孔子就是一位評論詩最多、最有水平的專家。僅《論語》一書,記載他與他的學生們論詩的言論,就有近20處。而且,孔子的家教也很嚴勵,他曾告誡他的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6、(《論語·季氏》)。子上的父親子思就是一位承其家學的大學問家,以至后來形成“思孟學派”。郭店、上海簡中的《緇衣》、《五行》、《魯穆公問子思》,甚至《唐虞之道》、《性情篇》、《六德》等著作,可能就是子思所作(見《哲學研究》第二十輯李學勤、姜廣輝等先生文)。所以,竹簡中出現(xiàn)子思之子子上論詩的言論不足為奇。孟子對詩也很有研究?!妒酚洝っ峡淋髑淞袀鳌酚涊d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據(jù)統(tǒng)計,《孟子》引《詩》多達30余處。最有影響的是他提出“以意逆志”的解《詩》主張,就是“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這種主張與上

7、海楚簡“詩亡(毋)(離)志,樂亡(毋)(離)情,(文)亡(毋)(離)言”(見上述《文匯報》)的主張何等相似!而孟子正是子上的父親子思(或子思門人)的學生。子上、孟子的生卒年,最近或推定在公元前429-前383和前390-前305年(《哲學研究》第二十輯15頁李學勤先生文)。孟子的年代與郭店、上海楚簡的年代(戰(zhàn)國中期偏晚)也大體相合。孟子的主張,說不定就是繼承了子思的主張,所以,子上也有類似的論述。荀子也是論詩的專家?!盾髯印?2章,其中有7處論詩,81處引詩。據(jù)說俞樾輯有《荀子詩說》一卷,不知現(xiàn)藏何處。除儒家以外,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