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話語、市場、科技以及意》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中國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話語、市場、科技以及意冷戰(zhàn)結束后,中國媒介一直糾纏於民族主義和全球化之間。自從在天安門事件中迷失政治方向,中國不得不擁抱資本主義以挽救社會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和民族主義取代了破產(chǎn)的共產(chǎn)主義,為政權的合法性提供新依據(jù)。另一方面,中美聯(lián)合對付蘇聯(lián)的策略結盟隨冷戰(zhàn)結束而瓦解,天安門事件更使美國振振有詞地抵制中國。1990年代中期,美國的對華政策有幾次轉向,先從圍堵逐漸變?yōu)閬硗?,又從來往變?yōu)槠髨D將中國納入全球化的軌道,以期一步步促進中國的「和平演變」1.盡管中美時陷對立的僵局,中國卻擁抱資本主義,渴望加入世貿(mào)組織和獲取奧運會主辦權,以提昇它在新國際秩序中的地位,乃至於跨進
2、國際「精英權力俱樂部」的門檻。民族主義和全球化是矛盾的統(tǒng)一,既共存又競爭。本文旨在討論兩個主題。第一,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形塑中國媒介的生態(tài)、話語、市場和意識形態(tài)?第二,在「國家利益」的口號下,中國社會各股力量或競爭或聯(lián)盟,以爭取社會優(yōu)勢,媒介如何展現(xiàn)這個過程?具體說,我想把這兩個主題貫穿於以下六個子題:(1)中國媒介如何發(fā)動反美的浪潮,展現(xiàn)強烈的民族自豪和國家認同,以贏得媒介的市場利潤?(2)經(jīng)濟改革使中國的階級結構發(fā)生巨變,社會集團的利益差別加劇,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后,農(nóng)民和工人必將首當其沖,承擔劇痛,媒介話語如何關注他們的困境?(3)政府所推動的媒介集團化能否與跨國資本競爭?(4)
3、中國媒介和電信市場迄未開放給外國和私人資本,入世對國際資本佔領中國市場有何影響?(5)中國媒介和記者在意識形態(tài)上如何應對政經(jīng)現(xiàn)狀?信息科技的發(fā)展對媒介的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有何影響?(6)各知識陣營(自由派、老左派、新左派,加上馬克思主義的改革派)在媒介上激辯,他們如何定位中國在世界與民族之間的主軸?一、民族驕傲和全球政治中國沒有共產(chǎn)主義,只有共產(chǎn)黨。這個黨失去了革命理想,卻壟斷著巨大的權力和資源。中國人厭倦了宣傳,對黨八股漠不關心,或半帶嘲諷,或陽奉陰違。只有國家主權受到外來威脅時,官民才會合流,形成侵略性很強的「愛國民族主義」,以致國家和民族的界限模糊2.官方宣導的民族主義和民間涌現(xiàn)的
4、民族主義在媒介上面匯合,處處充滿了集體犧牲的歷史回憶,仇外又自憐,彷彿中國正再度被潛在的敵人重重包圍。難怪在一連串危機事件中(包括美國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雙方在人權、經(jīng)濟和臺灣問題的歧見,中國間諜涉嫌偷竊美國核武機密案,以及中美海南撞機事件),中國媒介總是認定美國為真假敵人。同時,與民族情緒相對的(其實也是合拍的)則是中國渴望提昇其國際地位,這從媒介拚命宣傳「申奧入世」成功可見一斑。兜售民族主義聚焦「他者」能夠轉移注意力,淡化內部不滿的情緒。民族主義多半由國家政權所界定,以致「我們」和「他們」壁壘分明,一方面強化恐外仇外的情緒,一方面壓制民族內部(如西藏和臺灣)或泛民族(如泛
5、中亞)追求不同的身份認同。唯因民間的民族主義是自發(fā)性的,太亢奮時難以收拾,甚至韃伐官方的外交政策太過委曲求全,所以官方企圖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軌道上,以免脫韁而威脅其他的政策利益。這種民族情緒還可能掉轉槍口,對內瞄準政權的腐敗。在民間的網(wǎng)絡聊天室里,有許多人罵總理朱鎔基是「賣國賊」,對美國「太軟弱」。在國家政權內部,宣傳部門和軍隊對美國的態(tài)度強硬,但外交和外貿(mào)機構則主張修好。歷史上,仇外情緒總是和內政虛弱有關,目前中國民眾大量失業(yè)和官僚腐敗橫行,如果處理不當,難保不會觸發(fā)政權危機。中國,甚至全世界,對美國的態(tài)度一直愛恨交加。美國內部可能民主進步,對外卻傲慢自大,我行我素,甚至是橫行霸道的
6、。為甚么中國從80年代的「崇美」轉向90年代的「反美」?我認為,冷戰(zhàn)結束和天安門事件置中美關系於沖突的境地,中國成為美國領導新世界秩序的絆腳石,中國的人權問題也成為美國政治和大眾媒介的焦點。北大學者戴錦華形喻中國在80年代渴望美國的愛,到了90年代因為失寵而轉為哀怨3.如果把她的比擬伸展一下,可以說80年代中國只是美國追求的對象之一,但中國似乎把美國當成唯一的戀人,一旦失戀痛苦更巨,美國從天使驟變成魔鬼。這兩種內外因的解釋可說相反相成。90年代期間,媒介為香港回歸制造民族主義的奇觀,并因此獲得巨大的市場利潤。媒介一再宣傳香港回歸是民族主義的勝利,不但象徵中國共產(chǎn)黨擊敗西方帝國主義,也
7、標志臺灣將在鄧小平的「一國兩制」下回歸祖國懷抱。這種化約和本質化的敘述,顯然忘卻了毛澤東在50年代為了反抗西方封鎖而刻意留下香港這塊殖民地,甚至不惜和二戰(zhàn)以后民族自決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社會主義祖國高唱民族獨立,卻在家門口姑息腐敗的資本主義殖民地,70年代初中蘇交惡時曾因此遭莫斯科奚落。中國媒介從不承認英國在香港的治績,更不回答港臺對一國兩制的疑慮4.在中美撞機事件后,連官方的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都想打政策的「擦邊球」,利用民族情緒獲取商業(yè)利益。但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