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犯罪構成理論:關系混淆及其克服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犯罪構成理論:關系混淆及其克服.;要」中國刑法學中的犯罪構成理論沒有妥善地處理形式與實質、控訴與辯護、客觀與主觀、經(jīng)驗與規(guī)范、靜態(tài)與過程這五組對立范疇之間的關系,使得理論難以自足,從而必須被加以合理改造。解決現(xiàn)存犯罪構成理論缺陷的路徑可能很多,其中值得考慮的一種思路是:根據(jù)規(guī)范違反說而不是法益侵害說的立場,對犯罪成立進行“分層次”的判斷;在不同的評價階段,分別考慮“規(guī)范期待”、“規(guī)范破壞”和“規(guī)范重建”的問題?! 戈P鍵詞」犯罪構成理論,關系混淆,規(guī)范違反說,評價層次性 犯罪是形式上符合罪狀,實質上侵害法益,并明顯可以歸咎
2、于個人的行為。犯罪論體系對犯罪必須要給予合理解釋,從而提供妥當?shù)男再|認定標準。在為數(shù)不少的學者看來,現(xiàn)存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存在很多弊端,難以承載評價犯罪的使命,必須要加以改造;[1]即使是贊成通說的學者也無奈地指出:“我國犯罪構成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雖然不少,但其中有一些問題還有爭議,有待于深入研究和突破”。[2]但是,犯罪構成理論究竟有哪些不足,近年來的研究都只給予了一些零星的闡述,缺乏系統(tǒng)性,深度也比較有限?! ”疚脑噲D對中國犯罪構成理論的若干缺陷做一個宏觀的總結,以為未來的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研究積累素材。在我看來,任何一種自
3、稱合理的犯罪成立理論,都必須妥善處理至少以下諸方面的關系:(1)形式與實質;(2)控訴與辯護;(3)客觀與主觀;(4)經(jīng)驗與規(guī)范;(5)靜態(tài)與過程。但是,中國刑法學中的犯罪構成理論恰好在這幾個問題上,出現(xiàn)了關系混淆的缺陷,使得理論難以自足,從而必須被加以改造。 解決現(xiàn)存犯罪構成理論缺陷的路徑可能很多,我的初步設想是:根據(jù)規(guī)范違反說的立場,對犯罪成立進行分層次判斷,在不同的評價階段,分別考慮規(guī)范期待、規(guī)范破壞和規(guī)范重建的問題。 一、犯罪構成理論對若干重大關系的混淆 (一)難以兼顧形式判斷與實質判斷 在中國刑法學理論中,
4、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諸要件緊密關聯(lián),彼此印證,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明體系,從而共同維持著犯罪事實的整體性。如果行為事實符合構成要件,在理論上就可以得出結論,說符合四個要件的行為可以受到否定性的實質評價評價,即依據(jù)犯罪構成,就可以具體的構成要件為標準,來判斷哪些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懲罰的犯罪行為。所以,僅就理論而言,形式判斷與實質評價同時完成,沒有先后之分?! 》缸飿嫵衫碚撋纤鶊猿值男问脚c實質的統(tǒng)一性,會在三方面遇到問題: 其一,一次司法裁判過程,難以同時完成進行形式判斷和實質判斷的使命。對犯罪
5、的判斷,首先是形式判斷,即對行為是否符合刑法規(guī)范所明確列舉的罪狀(構成要件)作判斷。在德、日刑法理論中,形式判斷主要與對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有關。構成要件是立法上提供的一個判定犯罪的基本框架,如果行為特征與這個框架相符合,原則上就有犯罪存在。構成要件是一個中性的、無價值偏向的判斷,是規(guī)制普通公眾行為的一種方式,也是約束司法權力的基本條件。構成要件符合性評價就是把行為人的危害行為、危害后果以及其他客觀事實與具體的刑法規(guī)定進行比對。對行為具有正當性還是違法性的實質評價,在將行為與構成要件進行比對后,才能進行?! ∵`法性是指從法秩
6、序的角度看行為沒有價值,它是在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基礎上,從法律規(guī)范的整體價值觀上進行評價,將法律精神所能容忍和許可的行為排除出去,即因存在違法阻卻事由,而否定行為的違法性。其他與整體法規(guī)范對立、沖突的行為具備違法性,有構成犯罪的可能。對違法性的判斷,是一種實質判斷,對違法性的有無必須以行為是否違反規(guī)范為基礎進行評價。但是,違法性又并不是指行為形式上違反規(guī)范,而有其實體內容,對此,有行為無價值論和結果無價值論的爭論。結果無價值論(法益侵害說)認為,違法性的實體內容是行為對于法所保護的共同生活利益的實質侵害和威脅。根據(jù)這種觀點,違
7、法性的判斷基準是:行為對于法益是否有侵害或者有威脅。行為無價值論(規(guī)范違反說)主張,刑法的機能是維持社會基本的倫理秩序;犯罪的本質就是對這樣的倫理規(guī)范的違反,違法性的本質就是行為人對于在法秩序的基底上所確立的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違反?! ≈袊谭▽W中犯罪構成理論將形式判斷和實質判斷同時進行,與思維規(guī)律并不符合,同時使一次評價行為承載的使命過多,出現(xiàn)判斷誤差的可能性也就相應增大,司法的恣意自然增強。例如,由于刑法規(guī)定的阻卻事由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備無遺,對于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實質上不具有違法性的行為(如被害人承諾的侵害、自救行為等)
8、,往往出現(xiàn)了(形式上的)侵害后果,司法人員就會傾向于做有罪處理?! ∑涠?,將犯罪客體作為要件,可能使實質判斷過于前置。通說的刑法理論中客體作為犯罪成立的首要條件,所謂客體是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害的社會關系,這就涉及實質判斷。此判斷一旦完成,行為就被定性,被告人無法為自己進行辯護,這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