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淺析魯迅與梁實秋翻譯之爭中的》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淺析魯迅與梁實秋翻譯之爭中的“硬譯”和“重譯”摘要: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和梁實秋就翻譯的性質(zhì)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戰(zhàn)。論戰(zhàn)的時間之長,戰(zhàn)辭之激烈,實屬中國文史所罕見。本文從爭論的兩個焦點問題對此進行分析討論。關(guān)鍵詞:魯迅;梁實秋;硬譯;重譯1.引言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梁實秋魯迅展開了一場持續(xù)了八年之久的翻譯論戰(zhàn)。這場論戰(zhàn)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問題,如文學作品中普遍的人性、文學的階級性、文學的批判態(tài)度、翻譯的標準等等。(劉全福,2000:56)。魯迅的翻譯原則可以概括為“直譯”,“求信”和“達旨”。梁實秋在翻譯原則上沒有
2、明確的原則,但是他在翻譯上持“中庸翻譯觀”。他們產(chǎn)生爭議的原因主要是二人在翻譯時的切入點和側(cè)重點不同,以及他們所持的信仰不同。(張琳琳,2008:147).魯迅和梁實秋關(guān)于翻譯的論戰(zhàn)始于梁實秋的《論魯迅先生的“硬譯”》一文,這篇文章發(fā)難的對象是剛剛出版的《文藝與批評》一書,而這本書是魯迅從日譯本編譯的蘇聯(lián)盧那卡察爾斯基的文藝評論集。在此書中,魯迅表明了他對自己翻譯這本書態(tài)度,他翻譯完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很晦澀,難解之處很多,但是他覺得如果將句子拆下來再翻譯的話,又會失去原來精悍的語氣。于是他又說道,他只能這樣硬譯了,只是希望讀者肯
3、硬著頭皮讀下去。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魯迅與梁秋實爭論的兩個主要問題,即:“硬譯”和“重譯”。2.魯迅和梁實秋關(guān)于“硬譯”和“重譯”的爭論2.1“硬譯”的爭論在魯迅先生編譯的《文學與批評》一書之后,梁實秋馬上就在《新月》雜志上發(fā)表了《論魯迅先生的“硬譯”》,批評魯迅先生的文風。梁實秋說道,魯迅先生寫作小說及雜談時,文筆簡練流利,沒有人能說他的文筆不濟,可是譯筆不敢恭維,又說魯迅前些年翻譯的文字,如《苦悶的象征》,原文還不至于讓讀者看不懂,但是譯文卻轉(zhuǎn)變風格了,文句極端難懂,句法稀奇古怪,離“死譯”不遠了。(楊玉玲,2006:88
4、).梁實秋認為讓讀者硬著頭皮讀完死硬的文字,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梁實秋認為壞的翻譯包含下列幾個條件:(一)與原文意思不符。(二)未能傳達出原文的強悍的語氣。(三)令人看不懂。三條有其一,便不是好翻譯,若三者具備,便是最壞的翻譯。(嚴曉江,2007:123).梁實秋還總結(jié)說,“曲譯”誠然要不得,“硬譯”、“死譯”之風也不可長。其實,“硬譯”這一概念對于魯迅和梁實秋來說具有不同含義。魯迅將自己的翻譯稱作是“硬譯”,是“直譯”的代替說法。魯迅指出:現(xiàn)在來了許多“外國文”,而許多句子需要也需要新造,也可以說是硬造,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更
5、好的保留原來的精悍的語氣。因此,魯迅先生的“硬譯”是為了是文章更忠實于原文,也就是說對原文的“信”。(劉全福,2000:56).對于他后來提出的“寧信而不順”一語是針對趙景深的“寧順而不信”,“不順”并不是魯迅先生所追求的,而是因為在翻譯中很難實現(xiàn)既能順又能信,所以魯迅先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信”。(楊玉玲,2006:89).2.2“重譯”的爭論重譯現(xiàn)象是魯迅和梁實秋翻譯論戰(zhàn)的另個焦點,這焦點主要集中在重譯的成因、性質(zhì)以及重譯是否可取兩個方面的問題上。(劉全福,2000:59).魯迅曾重譯許多日譯的文章,但是梁實秋認
6、為這種做法并不可取。梁實秋認為,重澤終究是不太好的,尤其是重譯那些富有文學意味的作品,本來譯者的譯筆無論如何的靈活巧妙,譯出來的東西和原文相比,總像是攙了水或透了氣的酒一般,味道多少變了,若是重譯,與原作隔了一層,當然氣味就容易變得更厲害些;實在而言,也沒有重澤的必要,國內(nèi)精通希臘文的人大概不多,懂俄文法文的人不見得很少,所以還是研究英文的人多譯出幾部英文著作較為有益些。(劉全福,2000:59)。對于梁實秋的批評,魯迅當時沒有立即回應,直到1930年3月,魯迅在《“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一文文末才提到自己之所以重譯是
7、因為國內(nèi)并無直接的譯本。后魯迅又發(fā)表了《論重譯》,陳述了他的原因:一是重譯比直接譯容易。首先,“原文的能令譯者自慚不及,怕敢動筆的好處,先由原譯者消去若干部分了?!逼浯危y解之處,忠實的譯者會有注解,可以省卻重譯者許多精力。再者,重譯有數(shù)種譯本可供參考,這對譯者是既方便的,直接譯則不然。二是目前國內(nèi)尚無直接的譯本,姑且“空地里稱雄”這是魯迅重譯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對于重譯可能損失原作的精彩,魯迅也有清醒的認識。但魯迅又認為,如果大家都等著,不敢動筆,不肯重譯,那么中國也就“難有上至希羅,下至現(xiàn)代的文學名著的譯本了?!?/p>
8、…這是何等可憐的眼界?!保钣窳幔?006:90)。雖然梁實秋反對重譯,但是他也曾重譯過別人的作品的,由此可見,重譯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現(xiàn)在的中國翻譯界就是應該多啊發(fā)展,多去吸收一些其他文化,只是在重譯的過程中還是要遵循翻譯的原則即信、達、雅。3.結(jié)語魯迅和梁實秋這場長達八年的翻譯論戰(zhàn)影響深遠,他們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