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龐士弘殘碑初識

唐龐士弘殘碑初識

ID:37479381

大?。?9.00 KB

頁數(shù):7頁

時間:2019-05-24

上傳者:U-3730
唐龐士弘殘碑初識_第1頁
唐龐士弘殘碑初識_第2頁
唐龐士弘殘碑初識_第3頁
唐龐士弘殘碑初識_第4頁
唐龐士弘殘碑初識_第5頁
資源描述:

《唐龐士弘殘碑初識》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新出唐龐廓殘碑初識唐申州刺史韓國公龐廓(士弘)碑,新出土于陜西涇陽。碑現(xiàn)之后得友人石永安君悉心保護,不久即入藏西安碑林。按自1986年11月西安市和平門外施工時,意外發(fā)現(xiàn)柳公權書《大唐廻元觀鐘樓銘》碑,媒體雀躍,學界震動。此后20余年,悄然寂寥,未聞唐代巨碑出土。今申州刺史韓國公龐士弘碑,鳳毛麟角,堪稱巨制,深藏地下數(shù)百年之后,在仲山南、涇水北之興隆原赫然破土而出,為幾十年所未見,堪稱文化盛事。此碑未見于歷代金石著錄,所言龐氏身世仕途,亦可補史之缺。撰者似為貞觀名相于志寧;書者雖尚待推測,亦應非等閑之輩。有識之士,自應珍之寶之。幸者,石君知余與此略知一二,乃告詳情,并以龐碑首拓本見贈,遂得以赴實地考察,窺其全豹。此碑殘高208、寬90、厚25公分,螭首。額刻“唐故使持節(jié)申州刺史柱國韓國公龐使君之碑頌”20字,小篆。側刻蔓枝、連珠紋,碑下約四分之一斷殘,殊撼。缺座。共33行,每行字數(shù)不等,多者44,少者12。正楷,時有隸趣。碑之下部殘缺,言龐氏身世功業(yè),亦如曾祖、祖、父及士弘本人,均難以卒讀。從現(xiàn)存文字看,以下幾點值得關注:一、龐廓之父龐玉為唐初開國功臣;二、碑主的史跡、卒年、遷葬時間及地點;三、龐廓與龐堅、龐履溫、龐同本的關系;四、此碑折斷和埋入地下之迷;五、撰、書者何人;六、書法趣味。 第一、龐廓之父龐玉為唐初開國功臣。碑文“公諱廓,字士弘,其先南……(南以下缺),應為“其先南安郡人也。”按南安在今之福建泉州一帶。據(jù)碑文并考以其他文獻,知龐氏祖上顯赫,世代公卿。碑云廓“曾祖景,魏天水安山郡太守、龍驤將軍,和州刺史、衛(wèi)將軍。周贈使持節(jié)……(以下缺)”,“祖徽,周載師大夫,隋使持節(jié)儀同大將軍……開國公鄴城大藩”云云。唯言及其父龐玉,不吝筆墨,值得關注。龐玉乃唐初名臣,迄今在江南紹興一帶被尊為城隍神?!缎绿茣妨袀鞯谝话僖皇擞裰氖缹O龐堅傳對此記述甚詳,云“秦王東巡洛,玉率萬騎降,高祖以隋舊臣,禮之。玉魁梧有力,明軍法,久宿衛(wèi),悉知朝廷制度。帝顧諸將多不閑儀檢,故授玉領軍、武衛(wèi)二大將軍,使眾觀以為模矱(音yue,尺度)……太宗以耆厚,令主東宮兵。雖老不怠,大小之務無不親。卒,帝為廢朝,贈幽州都督、工部尚書。”碑文記龐廓“父玉,左武口(侯)大將軍,左衛(wèi)將軍,梁、越二州都督,左監(jiān)門大將軍……”有趣的是,對龐玉體魄魁偉和英武之氣別有一番渲染:“……韓襄公雄姿迥秀,宏才挺生,逸氣壯關張,英圖超衛(wèi)霍”,將其與三國關羽、張飛及漢武帝時衛(wèi)青、霍去病的功業(yè)相比。碑文稱玉“類越石之風神,同叔寶之儀范……博極五車,學詼才略,文華斧藻……儒術之冠,時英門稱通德人物之為世范。里號高陽,可謂標映朝倫師長推俗者矣?!北拇鬄榘龘P頌德之辭,與正史所記相比,并無更多有價值史料。但從龐廓碑中記其父長 約九行文字,可知后人一是頗以祖上龐玉事跡為榮,二是碑主龐廓在父親的光環(huán)之下難有大作為。而實記龐廓僅有四行,便“寢疾卒于申州館舍”。因殘缺故,細讀17行“詔授”以下應為龐廓事略。第二、碑主的史跡、卒年、遷葬時間及地點。龐廓《舊唐書》、《新唐書》均失載。碑文曰:龐廓“詔授使持節(jié)光州諸軍事、光州刺史”按光州乃今之河南信陽東部一帶,轄定城、光山、樂安、殷城、固始五縣,這是碑文中首次出現(xiàn)的碑主官職。下文“禮重絳節(jié),榮重朱轓,政術聞于百城,威信播于千里”自為褒辭?!捌淠辏☉獮樨懹^十一年)襲爵韓國公,食邑(以下缺)……”按貞觀制,國公從一品,所缺為“食邑三千戶”?!笆四?,遷使持節(jié)申州諸軍事、申州刺史儀同大將軍……開國公”。按申州在今河南信陽西部一帶,轄義陽、鐘山、羅山三縣。“渤海之亂,繩方雚蒲之群盜于……”是龐廓的一次大功。渤海為今之東北及朝鮮半島北部,唐初時亂,后立渤海國,為大唐屬國,歲歲進貢?!盎换春?,恩結邵陵”,言其治理南方的功業(yè)。邵陵在今湖南邵陽一帶,文不寫其武功,而說“化被”和“恩結”,言其智也,仁也。碑云龐廓“口口二十年閏三月二十九日寢卒于申州館舍,春秋(下缺)……”“二十”前缺年號,應為“貞觀二十年”。原因有二:其一,所缺二字被琢,顯系人為,琢后尚留“貞觀”遺痕。其二,按貞觀前只有高祖武德年號,僅九年。武德至開元間,并無一個年號超過十三年,故所缺為貞觀無疑。其三,以其父龐玉生卒推之,“貞觀” 亦甚合理?!柏懹^二十年(647)閏三月二十九日寢卒于申州館舍……”次行曰:“……亡,商客興罷市之慟,即以其年十月二十六日遷厝于云陽縣宜陽鄉(xiāng)黃龍原?!币蚱渫鲇诙觊c三月,故遷葬之“其年十月”應為“貞觀二十年十月”,即在當年。遷葬地點涉及兩個地名:“涇陽”和“黃龍原”。第一,涇陽之名,肇于三代。《詩-小雅-六月》:“侵鎬及方,至于涇陽?!鼻卣淹踔傅茉鉀荜柧?。漢置池陽縣。符秦設涇陽縣,在城內建有行宮,即今存之太壼寺舊址。唐時改制。貞觀設道、州、縣三級,原縣之南部歸雍州涇陽縣,北部歸池陽縣。(2001年版《涇陽縣志》稱“貞觀元年(627)……今縣城南部屬關內道雍州涇陽縣轄”,似不確。按涇陽隋時屬京兆郡,唐貞觀改制,今銅川至淳化以南為京畿道,涇陽屬京畿道京兆府管轄。今銅川之北為關內道,遠至黃河之北陰山一帶。今縣城之南北均在京畿道內,與關內道無涉。)八年(634年),復云陽縣。故碑文稱貞觀二十年十月二十六日“遷厝于云陽縣宜陽鄉(xiāng)黃龍原”,而不稱“涇陽縣”。第二,“黃龍原”的具體位置。按下文推測此碑原地未動故,則“黃龍原”應為今之縣西北興隆原無疑。興隆原背靠仲山,南望涇水,位居高地,周圍為鄭國渠(白渠)灌區(qū),形勝壯觀,沃野萬頃,不失為一處風水寶地。值得關注的是,興隆原向未聞“黃龍原”之名,依碑文,唐時稱此地黃龍原為首見,應是地名研究新資料。 按貞觀制,一品塋地方九十步,且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龜趺。如無意外,本應有龜趺在出土地附近潛藏。然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之瘋狂“躍進”,爛煉鋼鐵,社員多以所見之石料燒制石灰,故碑趺命運不可知也。第三、龐廓與龐堅、龐履溫、龐同本的關系。按《新唐書-龐堅傳》云堅為龐玉四世孫,碑云廓為龐玉子,則龐廓應為龐堅祖輩。另,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全唐文遺補》錄龐同本墓志,記同本“長壽二年(693)……八月四日,薨于留守所”,“其先南安人也,因官遷北,今為鼎州涇陽縣人焉……”與廓同籍。同本“父卿惲,唐左武侯大將軍……”余舊藏《龐履溫碑》拓本,按履溫碑立于開元二十四年(737)。此碑邵混之撰,唐四大隸家之一蔡有隣書。碑記履溫“南安人也……曾祖卿惲,元勛佐命,功臣第一等,左武侯大將軍,封口(疑為“韓”)國公,食實封四百戶,贈幽、平、燕、易、媯、檀等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另,碑記履溫“祖同福,并州大都督府司馬、鐃州刺史左衛(wèi)將軍……”由此觀之,龐氏世代顯赫,皆出于涇陽,祖籍南安。第四、此碑斷折和埋入地下之迷。此碑為龐氏墓碑,樹于其封土之前,無理由意外搬遷,且樹碑處應為其舊宅近處。然而碑何以折斷,又為何埋入地下?按原碑除左側似在倒地時與硬物碰撞,導致殘缺邊沿第一行十余字外,碑面有明顯人為鑿損痕跡數(shù)字,其中“貞觀”二字引人注目。按宋時已有金石之學,拓本流傳甚廣。龐廓碑距昭陵近在咫尺,不能排除宋時已有拓本。 張彥生《善本碑帖錄》所錄善本較全,查其未見此拓;至于國外是否有此舊拓,尚不得而知。由碑文遭毀“貞觀”二字可知,顯系有人在拓后故意鑿去此關鍵兩字。上述之拓、毀或在宋元。而至明時,關中經(jīng)數(shù)次地震,尤以嘉靖三十四年(1556)八級地震為烈,藏于西安府學的大量碑版石刻幾悉數(shù)撲地,攔腰折斷者數(shù)以百計。由此推之,此碑顯應難逃厄運,或在此時折斷。若如此,則碑在大地震倒地后被埋入地下,迄今已四百五十年矣。碑面除有意無意所毀十數(shù)字外,其余字跡基本完好,且刀口清晰,可知埋入地下之后無人擾動。唯因如此,此碑出土為數(shù)十年來之罕見發(fā)現(xiàn),其史料與書法價值不言而喻,自彌足珍貴。第五、撰、書者何人?碑末行曰“金紫光祿大夫行衛(wèi)尉卿檢校雍州別駕上柱國黎陽縣開國公于志口”,應為“于志寧”?!皩帯眱H存上部三分之一。按于志寧字仲謐,太宗引為文學館學士,曾授光祿大夫?!缎绿茣肪矶牛骸疤趪L宴近臣,問:‘志寧安在?’有司奏:‘勅召三品,志寧品第四?!畚颍卦t預宴,因加散騎常侍、黎陽縣公?!惫省伴_國公”以下應為“于志寧”無疑?;颉薄坝谥緦幾?,或“于志寧撰并書”。孰是孰非,待考。志寧曾與李勣修本草五十四篇,顯慶四年卒,時七十有八。以此推之,撰此碑文時應為六十五歲。志寧地位顯赫,文辭優(yōu)美,曾撰巨碑多處,如歐陽詢書名篇《皇甫誕碑》即是。又,懷仁集王圣教序末有“太子太傅尚書左仆射燕國公于志寧”等潤色云。 以志寧歷任官職,此碑即便另有人書,亦應名士也。按同類碑版型制,其下部約殘缺碑身三分之一大小視之,“寧”之后似應有書者,所缺位置刻書者職官。按志寧當時碑志撰文不少,卻未見其書法。史籍只記其子立政書法?!督鹗洝罚骸疤坪娱g元王碑,貞觀十四年于立政正書”,《佩文齋書畫譜》列立政入歷代書家。由此推測,碑末應非志寧撰并書,而是另有書者。第六、書法意趣管窺。如前所言,按于志寧之地位與身份,此碑書者應非等閑。以碑觀之,宗法歐體,卻不似率更險峻。歐陽詢“初效王羲之書,后險峻過之,因自名其體。尺牘所傳,人以為法?!贝吮写罅课淖种g架、用筆與率更極似,如“在”、“實”、“釋”、“神”“日”、“略”“使”等幾與《皇甫誕碑》無異,其歐書神采盡現(xiàn)。然碑中書法不時出現(xiàn)隸趣,如“不”、“史”、“平”、“長”、“十”、“三”等累見不鮮,凡末筆為捺者多有隸意。這種楷書夾雜隸味寫法,唐碑志中時有所見,且多在唐初,反映出魏晉到隋楷書的確立中,隸法尚未退盡之書學風貌。對于此碑而言,亦可看出書者希冀擺脫法度謹嚴的歐體桎梏,于規(guī)整的楷書中揉進隸法,融入變化與平和之美。2009年5月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熱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