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教育視野里人的本質考察.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教育視野里人的本質考察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档隆督逃摗沸ごń淌谌缡钦f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發(fā)出過由衷的贊嘆……那么,他
2、(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皩W?!币粋€可能的定義就是學生可以犯錯的地方;在孩子離開了父母之后仍舊可以淘氣、頑皮、打鬧、追逐和嬉戲的地方;是與同伴產生沖突,并可以學習解決沖突的地方;是孩子可以每天都能見到自己喜歡的同伴的地方。一所學校應有一種公平之感,每一個人都能有機會獲得成功,無論其種族、性別或貧富。因此,學校應該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場所。在學校里,“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學校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的場所,不僅是一個學習共同體,也是一個生活共同體。它有著共同追求的目標、良好的人際關流,有正義感,有大家認同并樂于自覺
3、遵守的紀律,有充滿愛心、歡慶聚會的時刻。杞人憂天的啟示人的隱退與教育的本質異化教育與人的關系目的成為手段以后見分不見人的教育教育的異化確立教育視野中人的地位目中有人的教育基于人的教育;面向人的教育人的體魄人的心理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文化人文與科學視域中的人科學:人是用來抽象的一個點人文:人是世界的全部一種理想的教育境界:為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基教育知識傳統(tǒng)中人的形象“宗教人”形象內涵:人是神的摹本,人有靈性,人有原罪教育啟示: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發(fā)展與神性相統(tǒng)一的人性。主張的教育家:夸美紐斯、福祿倍爾思考:教育生活中人的崇高性失落人的
4、教育就是激發(fā)和教導作為一種自我覺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識地和自覺地、完美無缺地表現內在的法則,即上帝精神,并指明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和手段?!5摫稜枴度说慕逃贰白匀蝗恕毙蜗髢群喝说谋拘允恰叭吮旧硭逃械膬仍诼撓岛桶l(fā)展趨向”,自然人的本性是與大自然相通的。教育啟示:教育應該幫助人“發(fā)展”自身固有的內在傾向。主張的教育家:盧梭、裴斯泰洛齊(中國的道家)思考:如何認識作為一個生命體的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你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
5、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R梭《愛彌爾》“理性人”形象內涵:理性是人的內在的本質特性;它既是區(qū)分人與動物的界限,也是區(qū)分“文明人”與“野蠻人”的界限。教育啟示:教育必須培養(yǎng)和訓練人的理性。主張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黑格爾、赫爾巴特思考:人在教育活動中主體性的確立嚴格來說我只是一個有思維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個精神,一個理智,或者一個理性?!芽柟肥菚械膭游铮耸抢硇缘膭游?。——斯賓諾莎“社會人”形象內涵:社會是個體的“母親”。“真正的個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類才能存在。教育啟示:教育是“社會”或“個人
6、”的工具,根本目的就是促使個體的“社會化”。主張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中國的儒家思考:生存(現實實在)的社會人和存在(價值思考)的社會人“游戲人”形象內涵:人人都喜愛游戲,人只有在游戲中才能“成為”和“看到”他們自己,才能避免司空見慣的“異化”危險。教育啟示:教育本身究其實質只不過是人類多種多樣游戲活動中的一種,以人的培養(yǎng)為己任的教育就應該充分地展示其“游戲性”。主張的教育家:席勒、蒙臺梭利思考:教育行為與人的愉悅感的追求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席勒《審美教育書簡》“文化人”形象內
7、涵:人性就是文化性,不存在獨立于文化之外的人性。人類生存于其中的文化是多樣的,因而人性也是多種多樣的。教育啟示:教育從其基本意義上說,就是一種使人“文化化”的過程。應該幫助學生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人性多樣性。思考:如何在教育中豐富人的文化底蘊。教育也是一種文化活動,這種文化活動指向不斷發(fā)展著的主體的個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終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觀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價值的內涵分娩于主體之中?!蛊绽矢瘛爸圃烊恕毙蜗髢群涸谥圃旎騽趧又?,人與動物相區(qū)分,人成為他自己。人對制造或勞動的厭惡、懈怠和反感,主要是異化勞動的結果。教育啟示:重
8、新看待手工或勞動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關于“教勞結合”的思想思考:如何認識書本知識的學習和在生活中的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