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認知科學與哲學關系的歷史審視(魏屹東2005)》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文史哲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ANDPHILOSOPHY2005年第2期(總第287期)No12,2005(SerialNo1287)認知科學與哲學關系的歷史審視魏屹東(山西大學科技哲學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認知科學與哲學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認知科學根源于哲學,同時又包含著許多哲學問題;在理論上,認知科學經(jīng)歷了從形而上學思辨到心理實驗,從內(nèi)省主義到行為主義,從認知主義到聯(lián)結主義、計算表征主義綜合的范式更替;在方法上,表現(xiàn)出從內(nèi)省審查到行為分析、從心理還原到功能建構、從符號運算到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轉變。關鍵詞:認知科學;哲學;心智;心理表征
2、中圖分類號:N0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1-4721(2005)02-0134-07認知科學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興起的、旨在研究心智(mind)工作機制的交叉性和綜合性學科。由于心智現(xiàn)象的復雜性與神秘性,使得認知科學與哲學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筆者曾經(jīng)探討過哲學對認知科學的作用《(哲學動態(tài)》2003年第6期)和認知科學方法論《(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問題,為進一步厘清哲學和認知科學的關系,本文歷史地探討認知科學的哲學根源、研究范式的更替以及研究方法的轉變。一、認知科學的哲學根源自然科學曾經(jīng)是哲學的分支。一門科學當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并由專家進行研究時才成為真正
3、的科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都是這樣發(fā)展起來的。認知科學中的心理學、語言學、神經(jīng)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無一例外是100多年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作為獨立性學科,心理學誕生于19世紀后期,神經(jīng)科學也大約誕生于同一時期,但它真正發(fā)展成為理論學科則是最近的事情。語言學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至今仍然沒有擺脫哲學,一些與邏輯和語義學相關的問題仍然屬于哲學范圍。計算機科學的誕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的事情,雖然它直接根源于數(shù)學,但與哲學也有密切的關系。年輕的認知科學是這些學科的融合,誕生至今不過40年,比它的子學科更具有哲學情結。它的哲學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圖的“理念論”、經(jīng)院哲學的“心理表征”和奧卡
4、姆的“心理語言”。它的直接根源是17世紀的哲學家笛卡兒和霍布斯等關于思想和心智問題的探討。他們就心身關系、語言和思想關系、[1](P1-2)思想和感知客體關系、觀念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以及心智的具體化等問題展開爭論。笛卡兒的心智表征理論認為,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所有知識是通過表示外部事物的心理客體———表征獲得的,主張思想總是涉及這些表征的操作(通過推理或心理過程)。心智表征理論包含三方面內(nèi)容:一是表征的懷疑論,主張這些表征與它們表達的東西沒有任何聯(lián)系;二是方法的唯我論,主張人們可以研究心智,而完全不用注意心智支持表征和所思考的實在;三是關于身心的二元論,主張心與身體是[1](P33
5、2)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心理事件如信念、想象和思想正是它們表征的東西。這三個核心信條在關收稿日期:2004-02-15作者簡介:魏屹東(1958-),男,山西永濟人,山西大學科技哲學研究中心、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科技史與科技哲學研究。431?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于心智的思想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們不僅影響了后來的哲學家關于心智的哲學思想,當代認知科學也處處留下它們的痕跡。從這種意義上講,
6、心智哲學和認知科學是笛卡兒傳統(tǒng)的發(fā)展,而笛卡兒的心智表征模型是認知科學的原型?;舨妓闺m然在許多觀點上不同于笛卡兒,但在關于思想的表征方面他們有相似之處?;舨妓固岢觥八型评碇荒苁怯嬎恪钡乃枷?其含義是思想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計算,或許通常是無意識地對存儲在心[1](P333)智中的符號進行形式操作。這一思想是當代人工智能“思維是計算”思想的直接哲學根源。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過程,不僅被看作一種自動表征系統(tǒng)而形成,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被看作是形式化的數(shù)學和語言客體,至少在某些描述水平上,當我們思考時,我們的心智執(zhí)行的操作是作為計算構成的。笛卡兒和霍布斯的觀點無論正確與否,如同當代聯(lián)結主義堅持的
7、那樣,可能的情形是:雖然我們表征世界,但我們的表征在任何適當?shù)囊饬x上都不是明確的客體本身。因此,笛卡兒和霍布斯的哲學成果,蘊含著當代認知科學的萌芽。笛卡兒以來的300多年中,心智哲學的笛卡兒傳統(tǒng)有時受到批判,有時受到青睞,并與其他哲學傳統(tǒng)結合而得到發(fā)展。譬如,斯賓諾莎的“身之思想”、萊布尼茨的“心理共鳴”、休謨的“聯(lián)想原則”(相似、接近和因果關系)、康德的基于心智固有結構的概念發(fā)展理論、弗雷格的“弗雷格假定”(思想結構由自然[2](Pix)語言的結構解釋)、胡塞爾的意向性等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