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中的白細胞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

ID:82845638

大小:1.71 MB

頁數(shù):37頁

時間:2022-11-09

上傳者:勝利的果實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1頁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2頁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3頁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4頁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5頁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6頁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7頁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8頁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9頁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_第10頁
資源描述: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外周血白細胞的檢驗

1

2一.白細胞的生成 二.白細胞的代謝及功能 三.正常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四.白細胞形態(tài)學改變

3骨髓(10-12d)血液組織10-12h1-3d組織衰亡(一)中性粒細胞動力學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桿狀核分葉核功能池成熟池分裂池儲存池生長成熟池干細胞池

4白細胞分類及功能分類名稱主要功能變形性中性粒細胞防御和抵抗?jié)B出性病原菌侵襲趨化性嗜酸性粒細胞細胞吞噬作用吞噬功能(消除過敏原)殺菌作用嗜堿性粒細胞通過顆粒釋放致敏(參與過敏反應)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功能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功能單核細胞吞噬清除功能、參與免疫反應白細胞生成調(diào)節(jié)、抗腫瘤活性

5

6白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參考范圍WBC計數(shù)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0-20.0×109/L6個月~2歲(11.0~12.0)×109/LWBC分類計數(shù)NSt1-5%Sg50-70%E0.5-5%B0-1%L20-40%M3-8%

7(二)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計數(shù)的臨床意義:1.白細胞數(shù)量的變化:(1)生理變化:年齡、時間、環(huán)境、身體狀況等(2)病理變化:白細胞減少leukopeniaWBC<4.0×109/L白細胞增多l(xiāng)eukophiliaWBC>20.0×109/L主要受中性粒細胞等各類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

8

9中性粒細胞增多(neutrophilia):反應性:異常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性感染或炎癥嚴重的組織損傷或壞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惡性腫瘤

10中性粒細胞減少(neutropenia):NEUT<1.5×109/L粒細胞缺乏癥(agranulocytosis):NEUT<0.5×109/L感染血液系統(tǒng)疾病理化損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

1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EO>0.5×109/Lor>5%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皮膚病血液病及某些惡性腫瘤嗜堿性粒細胞增多(basophilia):BASO>0.5×109/L血液病及某些惡性腫瘤過敏性疾病

12淋巴細胞增多(lymphocytosis):LYMPH>5.0×109/L感染性疾病淋巴細胞性惡性疾病其他:免疫性疾病、急性傳染病恢復期相對增多淋巴細胞減少(lymphocytopenia):相對減少絕對減少(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某些藥物、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13單核細胞增多(monocytosis):某些感染某些血液病

14(二)白細胞形態(tài)檢查1、中性粒細胞形態(tài)異常核象變化:核左移(nuclearleftshift):不分葉核粒細胞>5%(病原體感染、機體反應性低下、血液?。┖擞乙?nuclearrightshift):5分葉以上粒細胞>3%(骨髓造血異常、應用抗代謝藥物、炎癥恢復期)

15核左移(nuclearleftshift):不分葉核粒細胞>5%輕度左移St>6% 中度左移St>10%+少量晚幼粒 重度左移St>25%+早、中、原粒細胞 見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化膿性感染、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類白血病

16核左移預后較好輕度左移病情較重中度左移病情危重重度左移恢復期恢復正常

17核右移(nuclearrightshift):5分葉以上粒細胞>3%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惡貧血、應用抗代謝藥、炎癥恢復期、疾病進行期突然核右移——預后不良

18

19WBC NEL核象預后較好↑   ↑  +/輕度左移病情較重↑   ↑  -↓中度左移病情危重↑/↓↑-↓重度左移恢復期NN+↑恢復正常疾病的預后

20中毒性改變:

21中毒顆粒(Toxicgranulation):細胞胞漿中出現(xiàn)粗大、大小不等的深紫紅色、紫黑色顆粒,多見于嚴重化膿性感染和大面積燒傷??张菪纬桑╒acuolization):細胞脂肪變性,見于嚴重感染。杜勒小體(Dohlebodies):胞漿中出現(xiàn)的局部嗜堿性區(qū)域,天藍色或灰藍色,是局部胞漿不成熟的表現(xiàn),見于嚴重感染。核變性(Degenerationofnucleus):核固縮、核溶解、核碎裂,見于嚴重感染。

222、淋巴細胞形態(tài)異常異型淋巴細胞:一種形態(tài)變異的不典型淋巴細胞,正常人外周血不超過2%,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時可達10%以上。I型:空泡型、漿細胞型II型:不規(guī)則型、單核細胞型III型:幼稚型

23DowneyI型異淋

24DowneyI型異淋

25DowneyII型異淋

26DowneyII型異淋

27DowneyII、III型異淋

28DowneyIII型異淋

29HIV病毒感染DowneyII型異淋

30HIV病毒感染DowneyII型異淋

315.淋巴細胞1)異型淋巴細胞:在傳染性單核增多癥、病毒性肺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等病毒感染或過敏原則刺激下,可使淋巴細胞增生,并出現(xiàn)某些形態(tài)學變化,稱為異型淋巴細胞。Downey將其按形態(tài)特征分為三型:

32Ⅰ型(空泡型):最多見。胞體稍大,多為圓形、橢圓形。核圓形、腎形或分葉狀、常偏位。胞質(zhì)豐富,染深藍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狀。

33Ⅱ型(不規(guī)則型):胞體較大,外形不規(guī)則,可有多數(shù)足。核形狀不規(guī)則。胞質(zhì)量豐富,染色淡藍或灰藍色,有透明感,邊緣處著色較深藍色。可有少數(shù)空泡。

34Ⅲ型(幼稚型):胞體較大,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zhì)細致呈網(wǎng)狀排列,可見1-2個核仁。

352)衛(wèi)星核淋巴細胞:淋巴細胞主核旁有一個游離的衛(wèi)星小核。因染色體損傷,喪失著絲點的染色單體或其片段在有絲分裂末期進入子代細胞遺傳物質(zhì)體系內(nèi)而形成。常見于接受較大劑量電離輻射、核輻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素、抗癌藥物等造成的細胞損傷。常作為致畸、致突變的客觀指標之一。

366漿細胞1)正常漿細胞,胞核圓,偏位,染色質(zhì)粗塊狀,胞質(zhì)灰藍色,紫醬色,有泡沫狀空泡。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熱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