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萬方數(shù)據(jù)第23卷第4期2007年7月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01.23.No.4Jul.2007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王淑霞(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淄博255049)【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為“萬世師表”??鬃印坝薪虩o類”的教育思想,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實踐,學而知之、學思結合的求知態(tài)度與方法,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文章借助《論語》,對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實踐進行了初步探析
2、。[關鍵詞】孔子;《論語》[中圖分類號】G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040(2007)04.0100.03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鬃拥慕逃枷胧瞧湔麄€思想體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本文依據(jù)《論語》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實踐做一初步探析,以就正于方家。一、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奚其為政孔子作為我國第一所私學的開創(chuàng)者,主張“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下引此書,只注篇名),孔子不只是這么說的,也是如此去做的??鬃釉谡惺盏茏訒r,不重身份,不看
3、財產(chǎn)多少,只要能夠奉上十條干肉作為見面禮即可成為他的弟子。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孔子招收弟子要十條干肉作為見面禮,不為貪人財物,實為遵守禮節(jié),十條干肉在當時并不是貴重之禮。孑L子這么做的目的,就是其主張的“有教無類”,這就打破了當時貴族和士人子弟才能受教育的狀況,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正因為如此,孑L子的弟子很多,司馬遷曾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在孔子如此多的弟子中,各個社會階層、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
4、,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子路為“卞之野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說苑·建平》);仲弓家“無置錐之地”(《荀子·非十二子》),等等。而在孔子之前,這些人是不可能得到受教育的機會的,因?qū)W在官府。孑L子終生從事教育,是因為孔子將教育視為實現(xiàn)其政治主張的重要手段。當有人問孔子為什么不參與政治時,孔子的回答是,“《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為政》)。孔子認為,為官是從政,進行教育也是從政,首次揭示出“教育是為政治服務”這一人類教
5、育史上的普遍規(guī)律。【11孔子還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學而》)在孔子看來,只要是在家孝悌之人必會忠誠于國家,因此培養(yǎng)人們的孝悌,便是為了國家的安寧與穩(wěn)定,為了人民的安居樂業(yè),這樣做就是為政了。孔子認為,為政是行道,其搞教育也是行道,雖途徑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弘揚仁道,變天下無道為有道。孑L子講的“道”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從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得之?!胺t請學稼,子日:‘吾不如老農(nóng)?!垖W為圃,日:‘吾不如老圃?!t出。子日:‘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6、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從孔子回答樊遲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講的“道”就是“仁道”,即治國之“道”。從孔子回答樊遲的話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進行教育的根本思想及目的,就是其所說的“君子學以致其道”({q-張》),就是要[收稿日期]2007.04.30[作者簡介】王淑霞(1952一),女,天津人,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學和英語語言學研究。100萬方數(shù)據(jù)培養(yǎng)一批能在上位統(tǒng)治民眾的君子,使其能為政愛民,能使“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而非讓民眾“知之”。對此,孔子還多次講:
7、“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懊窨墒褂芍?,不可使知之”(《泰伯》)。至于民生之稼禾的耕作、為圃的生產(chǎn)技巧等,則不在孔子的教育范圍之內(nèi)??鬃舆M行教育的目的是以致仕從政的思想,從孔子弟子的話中及后人的記載中也可以看出。如,“子夏日:‘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子路日:‘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微子》)“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史記·儒林列傳》)。二、教育實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孑L子在教
8、育實踐中注重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鬃釉诮虒У茏訒r,常采用啟發(fā)式教育,如其弟子顏淵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子罕》)孔子解惑答疑不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先讓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