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詩意的棲居與詩意地教學》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詩意的棲居與詩意地教學一、“春風不度玉門關”――有關古代詩歌教學的一些思考: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千百年來,古詩詞由于語言生動凝煉,意境清新深遠,音韻優(yōu)美和諧而膾炙人口。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內(nèi)容占了較大的比例。它作為文學教育的手段之一,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文學知識上的提升,更能促進學生審美情感上的體悟。因此,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近幾年來在一些詩歌教學探討課上,我卻發(fā)現(xiàn)了諸多的問題:教師在摒棄封閉式教學時,卻往往犯了矯枉過正的錯誤,在追求教法的花樣翻新,內(nèi)容的廣博之時,卻往往忽略了古詩詞教學內(nèi)容的規(guī)定性和規(guī)范性,導致教學內(nèi)容的
2、混亂甚至消弭。本該是詩意棲居的課堂,卻成了條分理析或者是“自我放逐式”的課堂,“詩意”的缺失讓人再也感覺不到其該有的“語文味”。誤區(qū)一:重形式,輕質(zhì)量。教學時,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巧妙,拓展內(nèi)容相當豐富,但是教學目標分散,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朗讀、探究,對文本的主體知識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誤區(qū)二:泛化內(nèi)涵,文本放逐。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堂課,課文是溫庭筠的詞兩首。這位老師先針對課文內(nèi)容提了幾個問題,然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默讀文章,同桌之間交流問題的答案。其后半節(jié)課就設計了一個“我與溫庭筠的對話”,帶領學生與想象中的古人討論。這種“自我放逐式”的教學對語文教學來說是致命的傾向,使教學走上一條非常態(tài)的怪
3、異之路。誤區(qū)三:多拓展,少關注。不少教師主導甚至是主宰著文本的閱讀。在一些詩歌教學課堂上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帶著學生匆匆忙忙地“庖丁解?!钡刂馔暌皇自姼?,有時甚至連詩歌的意境都還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就立即忙于形式各異的“表演秀”—熱鬧卻空洞。如此綜觀,本該是詩意的棲居之地,卻因沒有詩意地教學,扭曲了本該詩韻濃郁的課堂?!《?、我的一節(jié)詩歌教學課八年級上冊,恰逢教授杜甫的詩歌《望岳》《春望》。我仔細閱讀了教學參考,學習了一些有關古詩詞教學的文章。我想,該如何讓我們的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真正能體會詩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從而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呢?倘若我在教學過程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
4、后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著反復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著,使勁地記著,至于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文化的薰陶就不能體現(xiàn)了。反復思考后,我的教學步驟如下:1、“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補充背景,制造閱讀期待“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詩歌是主體的意識流,有感而后發(fā)。為此,就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則便會遇到教師在上動情講誦,臺下學生卻竊笑一片的尷尬場面。所以在講課前我先引用三副對聯(lián)來激起學生興趣: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
5、秋。從這些對聯(lián)中所寓指的人物-杜甫談起,讓學生們根據(jù)課前預習的資料來介紹杜甫的生平、寫作背景。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容易暗示學生感受作者情懷,增加了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學詩熱情。這對下面理解詩歌,把握情感就拿捏得更準了,為詩歌的吟誦和理解墊定了良好的基礎。2、“輕攏慢捻抹復挑”――聲聲入耳,調(diào)動情感的期待讓學生領會古詩之美,離不開誦讀。深情朗讀是奏鳴情感,撥動想象的琴弦。古詩詞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fā)靈光?!敝挥性谑煺b中才能真正領悟詞意、詩境,才能在文本與情境之間架設起心靈的橋梁,真正品出詩人欲表達的深沉的情感?!白x書千遍,其
6、義自現(xiàn)”并非是毫無道理的?!白x”是形成語文素質(zhì),獲取新知識和新信息的重要渠道。高質(zhì)量的讀,有助于營造氣氛,再現(xiàn)意境,加強理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其讓教師單純地精講,倒不如讓學生有感情地去朗讀那些精彩的描寫。大量的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的古詩詞,通過誦讀可化平面的文字為立體的形象,讓學生產(chǎn)生不可言傳的美感。所以我著重設計了朗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讀而后品,體會詩的意境。讀之前,我先進行了朗讀指導:寫《望岳》時,詩人風華正茂,滿懷抱負,遍游祖國大地,全詩形象高大,境界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境象。語調(diào)要比較昂揚一些,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于未來的雄心壯志。寫《春望》時,戰(zhàn)火不斷,國破家亡,
7、民不聊生,詩人也妻離子散,朗讀時要語調(diào)憂憤、低沉一些,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表達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緊接著在課堂上進行了多次反復吟誦,如教師配樂詩朗誦,學生聽讀,全體學生配樂跟讀、指定學生朗讀,全體學生配樂朗讀等等。在古典樂曲聲中,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有感情,他們在讀中已漸入詩境,情感期待已在此中調(diào)動起來,一種與詩人共通的情感已呼之欲出了……平時老師要花很多口舌講解的東西,我想通過這樣反復的誦讀學生已不言而喻了。3、“沉浸濃郁,含英咀華”――披文入情,架設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