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轉變學生迷思概念的研究.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轉變學生迷思概念的教學對策2005-12-06《中國基礎教育》 【摘要】迷思概念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科學知識前存在的錯誤前概念,它的存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思維障礙,造成地理學習的低效率,對地理教學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本文分析了學生迷思概念的特點和形成原因,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轉變迷思概念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前概念;迷思概念;教學策略 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頭腦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們在以往的教學實踐或日常生活中,已經形成了對教學諸多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基本看法。我們把這種在接受正規(guī)的科學教育之前形成的概念稱為“前科學概念
2、”,簡稱“前概念”。當“前概念”與科學概念的含義一致(即樸素概念)時,有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科學概念而當學生已形成的前概念偏離科學概念(即迷思概念)時,則可能對學生正確掌握科學概念、形成科學認識造成一定的障礙。實踐證明,學生的“迷思概念”是普遍存在的,它不僅存在于地理教學中,也存在于其他學科中。因此,研究“迷思概念”問題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普遍重要性。本文僅對地理教學中的“迷思概念”進行初步探討。? 一、學生迷思概念的特征1.廣泛性? 學生學習地理之前已有了十多年的生活經驗。對許多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接觸得到的地理事物、地理現(xiàn)象形成了大量的非科學概念和解
3、釋,表現(xiàn)出迷思概念所在領域的廣泛性。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幾乎中學地理教材的各個單元,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存在迷思概念。另外,雖然每個學生對同一類事物的認識和感受不完全一樣,但對于一些常見的地理現(xiàn)象與問題,學生的迷思概念表現(xiàn)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穩(wěn)定性。例如,在進行地球公轉教學時,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當?shù)厍螂x太陽相對較近時,地球氣溫較高,從季節(jié)上判斷是夏季。2.自發(fā)性? 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源于學生長期、大量的對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觀察和感知,這些經驗在其大腦中是逐漸深化發(fā)展,經過感覺、知覺、表象階段并最終形成的。學生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
4、場上,憑自己的感性經驗和理解來自發(fā)建構這樣的概念。事實上,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實踐中學習科學概念時,其接收方式也主要是一個主動、自發(fā)的建構過程。這一自主進行的過程,會導致學生接收概念學習時出現(xiàn)錯誤。如江南地區(qū)的降水大多以雨水的形式出現(xiàn),而很少出現(xiàn)冰雹、雪等形式,因此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降水就是降雨”這樣錯誤的概念。3.頑固性? 由于前概念是學生頭腦中已形成的模式或概念。而且在長期的生活經驗累積中,又強化了這些模式或概念,因此學生在進一步的學習生活中容易產生思維定式。據1986年Driver的研究報告所說,雖然學生學好了學校教授的一套知識,但在遇到
5、日常生活問題時,往往還是用自己的一套想法。例如學生總是認為北京(東經116°28′的當?shù)貢r間(即地方時)就是北京時間。而真正的北京時間指的是東8區(qū)的區(qū)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由此可見,一旦學生對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形成了迷思概念,要加以改變是相當困難的,迷思概念所具有的頑固性是不容忽視的。?4.隱蔽性? 學生頭腦中的迷思概念還具有隱蔽性。由于學生大腦中的迷思概念是潛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潛在的形式存在,平時并不表現(xiàn)出來。但是在接收老師的科學概念教學時,學生馬上就會聯(lián)想到他們頭腦中的迷思概念。如學生平時就已熟悉了“酸雨”這個名詞,沒人問他們什么叫“
6、酸雨”,他們自己一般也不會加以深究,但當你一問他什么叫酸雨時,他可能馬上就會不加思索地回答出“酸雨就是呈酸性的雨水”這一錯誤的結論來。5.消極性? 在大多數(shù)隋況下,學生對地理事物、地理現(xiàn)象的片面或錯誤理解所產生的迷思概念會成為地理學習的障礙。這些迷思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將導致學生對地理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甚至歪曲新知識的意義,使學生形成錯誤的思維,阻礙地理學習,進而使學生覺得地理難學。如“氣溫高的地區(qū)一太陽輻射強一太陽輻射量大”的錯誤觀念,會使得學生認為“我國南方氣溫高→南方地區(qū)是全國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多的地區(qū)”,從而影響他們對我國太陽輻射分布
7、的理解和學習?! 《?、學生迷思概念的形成原因 筆者通過研究和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的迷思概念主要受主體思維發(fā)展特點、認知方式、教師的授課方式、社會媒體的非科學性信息等因素的影響。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大方面:1.學生早期生理、心理的發(fā)展所限是產生迷思概念的主要原因。個體(學生)一出生,外界的刺激便開始作用于個體,而個體強烈的好奇心,又使個體產生想探知外部世界的強烈動機,進而盡可能地進行一系列感知和適應周圍世界的活動。但個體作為認知主體,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主動地對外界刺激進行感知和接納,同時由于個體成長早期的生理發(fā)展所限,其心理水平也不高,往往只能從直觀、表面
8、的層面去感知事物或現(xiàn)象,不能對事物或現(xiàn)象的本質特征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因此,個體早期的前科學概念自然非常普遍,而且常常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