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王夫之易學(xué)中的實有思想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王夫之易學(xué)中的實有思想摘要:王夫之治《易》,務(wù)實求真,主張非無而有,非虛而實,非妄而真,其批判矛頭直指佛老,提出了天地自然皆為實有的思想,從客觀實際出發(fā),說明天地自然的本性。王夫之易學(xué)中的實有思想與清初務(wù)實學(xué)風(fēng)有關(guān),受著明清之際反對虛理,崇尚務(wù)實思潮的影響。從哲理或思辨意義上說,他對實有思想研討之湛深,創(chuàng)獲之豐富,超拔于同時代人。關(guān)鍵詞:王夫之;易學(xué);實有;學(xué)風(fēng) 晚明心學(xué)掀起蹈虛空疏之風(fēng),王夫之認為此種學(xué)風(fēng)誤國誤學(xué),究其根源,歸于佛老。老莊道家以為自無而有,佛教以為虛而非實,妄而非真。王夫之治《易》,務(wù)實求真,從客觀實際出發(fā),說明天地
2、自然的本性,其批判矛頭直指佛老,主張非無而有,非虛而實,非妄而真,提出了天地自然皆為實有的思想。一、實有與虛無實有是王夫之用來說明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概念。他以誠解實有,茲舉幾例:“誠”者,心之所信,理之所信,事之有實者也。(《周易內(nèi)傳》卷一上,《干》)夫誠者實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終也。實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見,有耳所共聞也。(《尚書引義》卷三,《說命上》)誠,實也,至也,有其實而用之至也。(《讀四書大全說》卷入,《孟子·公孫丑下》)誠也者實也;實有之,固有之也。無所待而然,無不然者以相雜,盡其所可致,而莫之能御也。(《尚書引義
3、》卷四,《洪范三》)至誠者,實有之至也。目誠能明,耳誠能聰,思誠能睿,子誠能孝,臣誠能忠,誠有是形則誠有是性,此氣之保合太和以為定體者也。(《張子正蒙注》卷九,《可狀篇》)“誠者天之道也”,天固然其無偽矣,然以實思之,天其可以無偽言乎?本無所謂偽,則不得言不偽(如天有日,此可言此日非偽日乎)?(《讀四書大全說》卷九,《孟子·離婁上》)誠,即實有,其內(nèi)涵是內(nèi)心所信,理所當(dāng)然,事實真有者。實有是客觀存在的東西,誠為實有之至,目能明、耳能聰、思能睿、子能孝、臣能忠,成形成性,皆在于誠。大到宇宙,小到具體事物,其表現(xiàn)為“公有”、“共見”、“共聞
4、”。總之,實有為客觀世界的真實存在,而非虛無。他從虛實關(guān)系角度討論實有,說:虛必成實,實中有虛,一也。而來則實于此,虛于彼,往則虛于此,實于彼,其體分矣。止而行之,動動也;行而止之,靜亦動也;一也。而動有動之用,靜有靜之質(zhì),其體分矣。聚者聚所散,散者散所聚,一也。而聚則顯,散則微,其體分矣。清以為濁,濁固有清,一也。而清者通,濁者礙,其體分矣。使無一虛一實,一動一靜,一聚一散,一清一濁,則可疑太虛之本無有,而何者為一。惟兩端迭用,遂成對立之象,于是可知所動所靜,所聚所散,為虛為實,為清為濁,皆取給于太和絪缊之實體。一之體立,故兩之用行;
5、如水唯一體,則寒可為冰,熱可為湯,于冰湯之異,足知水之常體。(《張子正蒙注》卷一,《太和篇》)虛與實是統(tǒng)一體,實此虛彼,實彼虛此,是事物體態(tài)的區(qū)別,動靜、聚散都是如此。事物只有體態(tài)的變化,而無絕對的無。自然界的事物都有清濁、虛實、動靜、聚散等特點,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換,但都是實有,不存在純粹的虛無。又說:“實可以載虛,虛不可以載實?!?《周易內(nèi)傳》卷三,《困》)王夫之認為宇宙天地間皆為實有,說:兩間之有,孰知其所自防乎?無已,則將自人而言之。今我所以知兩間之有者,目之所遇,心之所覺,則固然廣大者先見之;其次則其固然可辨者也;其次
6、則時與相遇,若異而實同者也;其次則盈縮有時,人可以與其事,而乃得以親用之者也。是故寥然虛清,確然凝立,無所不在,迎目而覺,游心而不能越,是天地也。(《周易外傳》卷七,《說卦傳》)那“寥然虛清,確然凝立,無所不在,迎目而覺,游心而不能越”的天地間萬事萬物皆為實有。實有從人的認識角度分為“目遇”、“心覺”兩種情況,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給人們。如有本身廣大而能先見的;有形態(tài)不同,大小不一,但可辨的;有人們有時出現(xiàn)相遇,有時不出現(xiàn)不相遇,但確實存在者;也有盈縮變化時候不同,人們可以親自使用者,等等。不僅物實有,心也實有。他說:且夫物之不可絕也,以
7、已有物;物之不容絕也,以物有己。已有物而絕物,則內(nèi)戕于己;物有己而絕己,則外賊乎物。物我交受其戕賊,而害乃極于天下。況夫欲絕物者,固不能充其絕也。天之風(fēng)霆雨露亦物也,地之山陵厚濕亦物也;則其為陰陽、為剛?cè)嵴呓晕镆病N镏w潛動植亦物也,民之厚生利用亦物也;則其為得失、為善惡者皆物也。凡民之父子兄弟亦物也,往圣之嘉言懿行亦物也;則其為仁義禮樂皆物也。而又豈可屏絕而一無所容乎?心無非物也,物無非心也。備萬物于一己而已矣。(《尚書引義》卷一,《堯典一》)不能否定物的存在,因為人類本身就是一物,物包括人類,人類自我就是物,若否定物的存在,那就等于
8、戕害自己。反之,物就是人類,若否定人的存在,那就等于毀掉物自身。無論是物,還是人,都是實有的,不能加以否定。這是從心物合一角度進一步論述實有的實在性。他列舉天地、陰陽、剛?cè)?、飛潛動植,得失善惡,父子兄弟、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