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互文性與創(chuàng)造性叛逆》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互文性與創(chuàng)造性叛逆 摘要翻譯的過程實質上是由三個階段組成:理解、選擇和表達。在這整個過程中,無論是作為原文讀者的閱讀理解,還是作為譯文作者的創(chuàng)作,都涉及到譯者本身的知識、經驗、情感儲備,他的文本空白,以及主流詩學、雙語文化、讀者、贊助者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交織出一個互聯(lián)互動的互文性關系。譯者就是在這種互文性中有意識和無意識地表現(xiàn)出了創(chuàng)造性叛逆?! £P鍵詞互文性創(chuàng)造性叛逆譯者儲備文本空白主流詩學 引言 翻譯的過程實質上是由三個階段組成:理解(業(yè)已表達的信息)、選擇和表達(到另一種語言中去)。譯者拿
2、到一個文本,首先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儲備對它的內容、語言、文化內涵、文風等進行分析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根據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即原文、作者、原語文化、譯語文化、譯語讀者、譯者、贊助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對翻譯策略、文本修辭、譯作風格進行選擇,在最后階段,將他的理解和選擇力所能及地用最適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6 互文性理論認為,文本與文本之間是相互指涉、感應、接觸、滲透、轉移的。而這里的文本具有極其廣闊的含義,它指的是狹義的文本,即文本自身,以及影響文本的文化、社會、歷史、權力等外部環(huán)境,還有作者
3、、譯者、讀者三者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等。因此,可以說,在翻譯的整個過程中,上述的那些在翻譯過程中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儲備、原文、作者、原語文化、譯語文化、譯語讀者、譯者、贊助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都是互文性體現(xiàn)。 在翻譯中,翻譯即創(chuàng)造,翻譯即叛逆。造成叛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不同的語言、文化的差異性、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各要素之間的互聯(lián)互動性。與語言因素相比,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非語言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出版社、目標語的意識形態(tài)、詩學形態(tài)、目標語讀者、譯者本身知識、經驗、情感體
4、驗等因素的影響,也就是更受到互文性因素的影響,換言之,互文性是創(chuàng)造性叛逆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一大原因?! ?.譯者儲備與創(chuàng)造性叛逆 翻譯的第一階段是理解,也就是對原文的閱讀。“文學作品的閱讀是一種‘意向性投射’,即把讀者自己的理解、愿望、想象、情感和體驗投射于文本的活動?!币虼?,譯者作為原文的第一讀者,就將自己的知識儲備、文化底蘊、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等都摻入了原文,而譯者與作者處于不同時空,故他的儲備與作者也就不會完全相同,因而,創(chuàng)造性叛逆也就不可避免。同時,由于譯者具有雙語背景,他的儲備也會深刻的影響
5、到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出現(xiàn)形式及其造成的影響。6 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詩歌的意向是最為豐富的,因而它的翻譯總的來說也是最難的。詩歌中的互文性隱喻隨處可見,無論是寫作、閱讀還是翻譯,都需要很強的文學文字天賦、藝術鑒賞能力和互文性解讀的本領。而譯者,作為一個原文的讀者和譯文的作者,還需要具備互文性傳遞技巧。也就是說,譯者是處于雙重互文的地位,他先是要對原文進行理解,與原文互文,然后要對互文性理解進行傳達,而在這傳達過程中,他需要與讀者互文,創(chuàng)造出讀者認可的譯文來。譯者的雙重互文性就要求他必須具有雙重的知識、經
6、驗、情感的儲備?! ∫蕴拼娙死钌屉[《錦瑟》一詩中“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一句的翻譯為例。許淵沖先生的譯文為“Inmoonlitpearlsseetearsinmermaid’seyes;/FromsunburntjadeinBlueFieldletsmokerise!”,而劉若愚先生的譯文為“Inthevastsea,underabrightmoon,pearlshavetears;/OnIndigoMountain,inthewarmsun,jadeengenderssmoke”。
7、顯然,兩位譯者的譯文各有特色,許先生的譯文增刪較多,而劉先生的譯文由更為貼近原文。在兩位譯者的翻譯中,我們都能清楚地認識到兩位翻譯大家對“滄海”“藍田”“明珠”“暖玉”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地名詞匯、意向韻味、情感寄托等都了解頗為詳細,也能引起互文性共鳴。如果將這種翻譯交由一個母語為中文又精通英文的人來讀,他必然認為劉先生的譯文極為貼切、忠實,許先生的譯文則更為隨意、叛逆。但我們如果考慮到譯文針對的更多是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且不強調譯文讀者積極的互文性閱讀(即主動針對譯文擴展閱讀來增進理解)時,就劉先生的
8、譯文來看,讀者很難通過譯文詩句的字面表達探究到原文中內涵的典故意蘊,也就很難在閱讀譯文時產生與原文讀者相同的閱讀體驗,很難理解這些地名和物件與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和情感之間的關系。而許先生的譯文,雖然創(chuàng)造性改寫痕跡非常明顯,且進行了大膽的信息增加,例如,他將該句前半句譯為“Inmoonlitpearlsseetearsinmermaid’seyes”6,但他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叛逆,互文借用了西方婦孺皆知的童話“美人魚”這一悲傷的典故,反而讓英語為母語的讀者感受到了“月下珠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