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杜威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意義

論杜威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意義

ID:20617079

大?。?0.50 KB

頁數(shù):15頁

時間:2018-10-14

論杜威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意義_第1頁
論杜威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意義_第2頁
論杜威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意義_第3頁
論杜威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意義_第4頁
論杜威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意義_第5頁
資源描述:

《論杜威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意義》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第三章試論杜威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意義杜威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理論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科學理論和教育實踐。下面,筆者對杜威教育哲學、杜威的教育與社會理論進行新的分析和論述,進而尋找杜威教育理論對完善和發(fā)展我國教育科學基本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方面)的可借鑒之處。使我國教育科學理論進一步地發(fā)展和完善;為進一步解決我國教育實際問題提供啟發(fā);為進一步指導我國教育改革和實驗的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力量。第一節(jié)從哲學角度分析杜威教育理論經驗與行為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從而杜威的教育理論的哲學基

2、礎是實用主義哲學。在實用主義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范疇就是經驗,對經驗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杜威的教育理論。在杜威看來,第一,經驗存在于人頭腦中,具有主觀性。第二,經驗與人們的活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方面,活動的進行以至于完成離不開經驗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經驗在活動中不斷改造和發(fā)展,用杜威的話說,即“生長”。因此經驗具有實踐活動性。第三,經驗在人的活動中發(fā)揮作用,使活動順利完成,并達到或一定程度達到活動預期的效果。因此,經驗具有實用價值性。第四,實用主義者的基本命題是“有用即真理”,因而在杜威看來,沒有什么比經驗更真

3、實,更可靠了,因而,經驗具有真理性。第五,既然經驗具有真理性,倘若而后遇到相類似的活動情境,那么經驗可以再次被使用,因而,經驗具有重復性。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經驗的幾種特性,即:主觀性、實踐活動性、使用價值性、真理性、重復性。在杜威的哲學概念范疇中另一個重要的范疇就是行為,人要生存就要活動,人們在活動中行為,構成活動的基本要素是主體、行為、客體。主體指得就是人,不過這里的人有所限制,指具有經驗,有行為能力的人??腕w指主體作用的對象。行為是聯(lián)結主客體的紐帶,就是主體作用客體,并且客體對主體又有反作用。因此,我們說,活動就

4、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在這里,有必要將經驗和行為兩個范疇結合起來考察。經驗具有主觀性,存在于人的頭腦中,在人從事活動時,通過經驗作用客體,為了適應客體,經驗也相應地發(fā)生變化,變化著的經驗既適應客體的變化,又保證活動的完成。活動結束后,經驗得到重新的改造與發(fā)展。因此,杜威更重視客體對主體的行為,即反作用。更強調客體對主體引起的變化,即主體經驗的改造與發(fā)展。而不是強調主體在活動中對客體的變革。教育的本質觀對經驗與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理解杜威的教育命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的教育本質觀。主體的經驗通過主客體交互作

5、用的活動得到改造和發(fā)展。我們知道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它有三大要素,教育者、教育影響、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有意識地通過教育影響作用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發(fā)生積極的變化。教育者之所以要給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就是為了使受教育者發(fā)生預期的積極變化,當受教育者發(fā)生預期變化,整個教育過程就算完成。在杜威看來,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讓個體發(fā)生變化,他認為這種變化就是個體經驗的改造和發(fā)展或生長,因此他認為教育的實質就是經驗的生長,所以他說“教育即生長”。另外,個體經驗生長的途徑又是通過活動,即主體與客體的交互作用的活動。我們知道人生

6、活在社會中,人有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人的社會活動。筆者認為,能夠滿足人生存發(fā)展需要的社會活動就是生活。人的很多經驗都是通過社會活動積累而來的,因此經驗的生長,我們可以通俗地講是經驗的積累。經驗積累離不開社會活動,既然教育本質是經驗的積累,那么教育與社會活動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甚至說教育就是生活。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積累了經驗,就說明人們受到了教育。沒有什么比社會生活更會教育人了。然后,我們來具體地分析“教育即生活”。..第一,此命題說明社會生活對個體經驗生長的重要作用,強調了教育與社會活動的聯(lián)系;第二,此命

7、題說明個體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社會活動,個體首先要適應社會,因此,教育在培養(yǎng)人適應社會的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教育內容應來源于社會;第三,既然社會活動更利于個體經驗的生長,那么教育的形式可采取社會活動的形式,讓個體在從事社會活動中,主動地對自己的經驗加以改造;第四,為了使社會活動這一教育形式方便開展,可以人為地創(chuàng)造或改造環(huán)境,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改變傳統(tǒng)的學校,在學校內部創(chuàng)造或改造環(huán)境,讓它們變成微型的社會,在這里培養(yǎng)兒童青少年適應社會的能力,讓他們成為社會的主人;第五,除了要求教育適應社會的需要外,更強調,教育對社會的作

8、用,教育不僅能讓個體適應現(xiàn)實社會,而且,教育要走在社會前面,教育要變革,要先進,要為改造出理想社會發(fā)揮作用。教育的目的觀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教育活動培養(yǎng)的是人,教育目的的具體表現(xiàn)為教育活動預期培養(yǎng)的人的質量和規(guī)格。主要有三種教育目的觀,第一種是社會本位的目的觀,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來培養(yǎng)個體,這種目的觀對個體的具體要求注重社會整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