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語》札記:說“仁”解義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論語》札記:說“仁”解義論文..畢業(yè)孔子在《論語》中,談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雖然涉及的對象包括了禮義忠恕勇孝恭敬等廣泛的領域,但是強調(diào)“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又說:“吾道一以貫之”??鬃右浴叭省睘槠鋵W說的根本之道,是比較沒有爭議的。問題在于,什麼是“仁”呢?一.至道無形對于“仁”..畢業(yè),孔子在回答弟子的提問時給出過若干不同的答案。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睂χ俟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睂λ抉R牛說“仁者其言也韌?!睂Ψt說“愛人”,又說“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對魯哀公的提問,則說:“仁者人也?!睂W者多以訓詁和語義的角度去推敲
2、。例如,以“二人”解釋仁為親親之義?!墩f文解字》解做:“仁,親也,從人從二?!钡乾F(xiàn)在有的從出土古字中讀到“上人”(人字邊在上,二字在下面),乃謂仁指上等人之間的愛。以此類推,莫衷一是。這就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揣測的空間(或曰做學問的空間)。也有的學者,據(jù)此認為孔子對“仁”的概念含糊不清。通常認為,“仁者愛人”是對“仁”最貼切的表述??墒呛髞砻献咏又v到“親親”和“愛民”的愛有差等,成為理學定論。以至后世又引申到公德私德、親情法制等等的爭論,甚有人得出結論來說孔子要對社會腐敗負責云云。其實上述種種,都只是從文字上面去求證“仁”的含義。包括從訓詁、考古、中西文化制度
3、比較的角度來研究,也都是從文字上去考證和推斷。儒家文獻浩如煙海,我們有沒有可能直接上承孔子本人的“仁”的境界?這是本文想要提出來探討的。大有深意的是,我們在《論語》里面看到孔子在對“仁”的范疇做過上述的反復表述以后,又對弟子們說:“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又對子貢說“予欲無言?!薄疤旌窝栽眨克臅r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是什麼意思?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感嘆夫子之道難以窮盡,“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庇质菫槭颤N呢?這是很微妙的??鬃拥膶O子子思作《中庸》一書傳儒道心印,其中說:“君子之道費而隱。”“不見而章(彰),不動而變,無為
4、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贝蟮赖倪\行,變化無方。天地之道由一而生二、二生三、以至于無窮數(shù)的現(xiàn)象世界,所以至道始于無形?!熬又溃於撕醴驄D;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小到一茶一飯的瑣事,大到宇宙天地間的道理,無一不是道的表現(xiàn)形式。用一個通俗的比喻。比如我們見到波浪,就知道是水。可是如果認定只有波浪才是水,就會失于偏見。因為通過固體的冰、氣體的蒸汽,都可以表現(xiàn)出水的不同形式。我們尋找“仁”的含義,也是同樣的。前面孔子對于“仁”的表述,每一個答案都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表達了“仁”的意思;但是如果執(zhí)著起來,每一個答案又都不完全。因為至道無形,
5、如同四時行百物生,在孔子的言行上隨時隨地顯現(xiàn)著仁之大道;這個實質(zhì)無形無相而又顯現(xiàn)萬象的至道,是不能以特定的言語或某一個具體的物質(zhì)形態(tài)完全充分地來定義和表述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孔子之仁是一個用心體悟、從而把握全體的問題,而不是一個考據(jù)文理邏輯的問題。離開了這個基點,“仁者愛人”就成了無源之水。可見,尋求“‘仁’是什麼”這個經(jīng)院式(或哲學式)的答案,一開始就錯了。二.體用相濟如此說來,孔子之仁不是無法被了解了嗎?很多人可能有過和我同樣的體會:研究《論語》多年,讀來都是說的別人家事。去年三月里我重讀《論語》,至“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便覺得有大愿心充滿胸臆
6、,不可抑止。此中意味,恰如古人云“十字街頭遇阿爺”,忍不住伸臂攥拳,手舞足蹈。從此讀來每一句都是說的自家事。明代大儒王陽明指出:“諸君要實見此道,須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保ā秱髁曚浬稀罚┦颤N是“實見”?不是從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靈智慧開啟,無所不見而又實無所見。不執(zhí)著在一事一物上,才能見到真理的全體。什麼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辭,也不由口說,而是向心內(nèi)尋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1)孔子本人很少直接談到仁的悟境,《論語》記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敝熳幼ⅲ喝手来螅苑蜃铀毖?。但是我們?nèi)钥梢詮目鬃幼允觯骸拔迨烀?,六十而耳順,七十?/p>
7、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簡潔的表述中窺見一二。我體會,“從心所欲”者,澄心靜慮,恬淡如如,則不為物欲所牽?!安挥饩亍闭?,是超越了自我,徹見人我善惡、乃至天地萬物在其本源上無二無別。這種無分別心的大智慧,便是仁心的顯露。這境界,依孟子說是“盡心知性”,也就是陽明說“致良知”。這聽起來好像有一點玄。其實圣人與俗人本來沒有差別,我們不見大道真理,是因為有私心障礙,雖見也不能明白?!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耙缓勈常黄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焙笫佬Х率ト说拿赖?,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那就還沒有進門。雖然清心寡欲,心里還有一個我在。直到損而又損,連我也沒
8、有了。忽然諸念銷落,萬籟俱寂,一點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