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轉換現實性和理想化-》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轉換現實性和理想化*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觀時指出:“……在發(fā)展的進程中,以前的一切現實的東西都會成為不現實的,都會失去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權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種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現實的東西就會起來代替正在衰亡的現實的東西……”[1]當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同樣反映了這一普遍原理。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思想、道德和文化現實的多元、多變,我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其現行范式已與我們所面對的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客觀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乏力、低效。從
2、深層級和發(fā)展取向上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范式轉換的要求,相關研究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日益凸顯。2005年以來,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例如,有學者指出心理教育的范式“從外延上可區(qū)分為:心理教育的宏觀范式(心理素質教育)、心理教育的中觀范式(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微觀范式(心理咨詢與輔導)”[2]。也有學者在文章中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范式的概念,但對心理健康教育范式進行比較系統(tǒng)、深入研究的文獻卻非常少見。國外也有很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例如,理情教育范式(REE)、發(fā)展性心理輔導
3、范式、心理健康教育干預范式等,這些范式會根據時代的要求和發(fā)展不斷進行轉換[3]。本文以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為依據,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動力轉換的現實性和理想化。一、內外驅型心理健康教育范式的本質內涵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經過20余年的建設歷程,已經逐步由經驗化走向科學化、由散在性走向系統(tǒng)性,發(fā)展成為有其自身相對完善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與基本方法,也有其教育主體所共有的信念、價值與技術的一個有序系統(tǒng),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基本范式。所謂驅動力是指有助于目標實現的力量,它一般可分為內驅力和外驅力。驅使有
4、機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內部力量是內驅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tài)或緊張狀態(tài)。而外驅力是指因外在壓力作用于接受主體而產生的一種動力,它是有形無形地強加給接受主體的一種力量,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不囿于傳統(tǒng)理念,在此,我們借用驅動力概念,根據教育驅動力來源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分為內驅型與外驅型兩種類型。我國學校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范式主要是外驅型范式。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按上級的指示和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被作為一項任務來對待,在教育過程中學校往往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學生內在的心理健康需求,違
5、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性,它屬于外力驅動下的被動行為。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國家需要的“救世”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則僅把其職業(yè)作為謀生的手段,學生也僅將其當作學校規(guī)定的一項學習任務而已。在這種機制下,一旦國家強制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勢頭減弱,或者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獲得的物質報酬和精神報酬減少,那么這些教育者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效度就會隨之降低。這不僅嚴重制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效益的發(fā)揮,更成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掣肘因素。而內驅型范式的本質,是學校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心理健康需要,選擇一
6、種或多種干預模式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內驅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追求高質量的干預效果,其內容的規(guī)劃和實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即所實施的教育活動(包括深層次、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必須與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緊密相關且能發(fā)揮積極作用。其核心是"需求”,被教育者心理發(fā)展的需要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的、不竭的驅動力。這就意味著要尊重和承認學生個人發(fā)展的多樣性,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引導學生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外化個體心理素質,實現“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各種教育需要”。學生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實踐活
7、動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需要,為此,學生可以做到自覺、積極地進行各種心理實踐活動,自覺地在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自己,完善自身,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本體的目標,最終達到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層效益。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動力轉換的現實需要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看,外驅型心理健康教育范式確實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建立了完整的學科形態(tài)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心理健康教育體制的內容和方法均出現了變換的內在需求,該范式日漸失去了現實存在的合理
8、性。以建構主義為核心的新學習觀和教學觀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結合在一起,正在推動內驅型范式取代外驅型范式,占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的主流地位。1.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動搖了外驅型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賴以存在的基礎觀念教育是為未來培養(yǎng)人才的,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在人才規(guī)格和培養(yǎng)目標上,強調創(chuàng)新素質和職業(yè)再生能力。因此,“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系的根本轉變,是今后幾